有了精心准备的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教案的优秀与否取决于是否能够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以下是王科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如梦令》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如梦令》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对词中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自主学词,解读文句,理解司的意思。
教学难点:
对词中描写的意境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李清照的生平资料、词的配乐朗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词也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女词人----李清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首词。板书课题:如梦令
学生齐读课题。
师:学习这首词的.时候,我们要开动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思考,用心想象。
二、读中渲染,理解词意
1、出示课件,听配乐朗诵。
师:这首词听起来非常具有舒缓委婉的音韵美,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学生倾听,初步感知内容。
2、学生自由读词,把字音读准,把词读正确、流利。
3、检测初读情况。
师:“兴”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成“xìng”。同桌之间讨论一下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兴”在词中的意思为“兴致,情趣”,所以应读成“xìng”)
指名诵读,师生评议。
全班齐读。
4、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1)学生借助注释自己学词,理解词的意思。
(2)小组内交流能理解的词句的意思及自己不懂的地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5、指名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师:读诗词时我们不能光理解意思,还要感受诗句描写的情景。这是一首非常美的词,需要我们好好的品味。同学们,你们能从中读出哪些画面?(板书: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1、画面一:“溪亭日暮”
(1)指名读第一、二句。
(2)“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黄昏情景)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想象的画面。指名读这两句。
(3)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候,词人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呢?
(4)这首词是词人当天写的吗?(生:从“常记”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生:这件事非常有趣,值得回味。)(板书:常记)
小结: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边的亭子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请再次深情朗读第一、二句。
2、画面二:“藕花深处”
(1)说说你对“藕花深处”的理解?
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词中描写的是春末夏初时节,荷叶茂密,荷花绽放,香气四溢的景色。(师引导学生想象)
(2)讨论:为什么词人和同伴们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沉醉”)还有别的原因没有?(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3)深情诵读第三、四句。
3、画面三:“一滩鸥鹭”
(1)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既然误入,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不行,已是“日暮”时分。)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2)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朗读这几句。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让词人觉得非常有趣,值得回味的事的经过。
四、了解词人,深入体会
1、说说你对李清照的了解。
指名说。(课件出示李清照的生平资料)
师:这首《如梦令》是她的早期作品,格调清新而又明快,从中可以看出女词人早年曾经有过的幸福的生活。可是,到她43岁这一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她逃难到了江南;不久,丈夫赵明诚又病故。随着生活境遇的变化,她的词也显得悲凄起来。
2、课件出示李清照《如梦令》的另外一首: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两首词的时间、地点、景物、人物都不同,心境也不同。虽然都“醉”,课文这一首因美景、心情陶醉,后一首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而“常记溪亭日暮”之情景,是追忆美好的青春时光。(板书:美好的青春时光)
学生对比朗读,读出感情。
板书: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溪亭日暮
常记 藕花深处 美好的青春时光
一滩鸥鹭
《如梦令》教案篇2
因为要上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汇报课,所以花了将近3周的时间思考,可是一直都没有什么头绪。直到在上看到一则朗诵视频,反复的看,听,试读,渐渐的喜欢上李清照,虽然对她没有太多的'研究,只是记住了她的几句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最先进入我灵魂深处的,后来渐渐知道了她少年时的快乐,新婚时的甜蜜,中年时的幽怨……所以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李清照的《如梦令》。
1、教方法。教学时,我以3个板块为一条主线,连贯全文教学。先是通过注释理解词义——读“胖”,接着是学会想象画面,再现当时的情景——读画面,最后寻找词眼——读“廋”。同时也交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3步骤或者是3个方法。
2、教朗读。记得学校听推门课的时候,我正好在上《渔歌子》这首词,当时我仅仅是让学生说了词义,动笔写下来后,认为教学任务已经完成,没什么好教的,直接让他们业。课后,学生的词义硬梆梆的,一点诗情画意都没有,完全失去了教材所安排学习词的意图。其实,朗读的指导可以让学生更深层的理解词义,去推敲词义。于是在教学设计上,我特别重视了这一环节,通过3个步骤,层层递进的指导朗读,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这个环节是值得肯定的。
3、积累很重要。这一环节是借用名家的。在我的古诗词教学中,往往只是想着怎样能完成教学任务,把练习做完。很多时候忽略了积累。既然是古诗词的教学,那就应该是可以扩展开来的。通过想象画面,联想有关的词句,不仅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还可以做到积累。这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可以借鉴。
4、多揣摩教材。集体备课时,叶老师就提醒了我:词中的字不一定只有一个意思,特别是“醉”字。于是我自己也寻思着还有没有别的字也是这样的呢?虽然教材分析中没有,但经过反复的思考,及名师的示范,我认为“惊”字也可以拿来“章”,一是惊吓,二是惊喜。所以在教学是我问学生: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也令人满意,得到的朗读效果也比较满意。教学中有些地方出现了错误,如:李煜的煜(yù)字,读成了yì;给学生考虑时间、讨论时间过短;写的环节遗漏了等等。
教学没有完美的,只有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得到完善。
《如梦令》教案篇3
一、复习回顾,激趣导入
1.唱《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回顾词的特点。
2.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词,这首词是宋代著名的女诗人、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李清照写的《如梦令》看看她此生最难忘的一次少年经历是什么?(板书:如梦令)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如梦令)题目呢?很多词没有题目,我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常记溪亭日暮)。
二、通读全词,理解大意
1.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要读得充分,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读,相机正音,指导节奏,读出自己的感觉
①这里有一个生字,藕,再请同学来读一读,这里的藕花就是——(荷花)
②这里有一个词也请大家注意,兴尽,在这里都读第四声,兴指兴趣,兴致。尽是满足的意思。所以兴尽就是指——兴致得到了满足。请同学再来读一下这个词。
③藕花,兴尽,这两个容易读错的词都在第三四句中,谁再来把这两句读一读,把它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
④把词读正确并不难,如果你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谁再来读读整首词,其他同学注意听,它是怎么停顿的?(指导停顿) 比如说,第一句咱们可以这样读“常记/溪亭/日暮”。 (生读全词) 节奏感把握得挺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3.读好了节奏,我们还要读懂它。李清照借这首词回忆了自己少年时期的一次郊游经历。整首词语言简洁,浅显易懂,我相信理解它的意思对大家来说不是难事,请大家再次自由读读这首词,结合注释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对它的理解。(师巡视)
4.好的,同学们,从我刚才听到的几位同学对意思的理解和大家轻松的表情来看,你们已经读懂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现在,我还想问问大家,在这首词里既有景,又有人物活动,你能分辨出哪些词语是写景,哪些词语是写人物活动呢?默默地看,静静地思考,然后举手告诉大家。(结合学生回答,屏幕出示,指读)
景 : 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人 : 沉醉 误入 争渡
5.细细读着这六个词,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师引述——因为“溪亭日暮”所以“沉醉”,因为“沉醉”所以“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争渡”,因为“争渡”,所以惊起“一滩鸥鹭”。你看,句子和句子之间衔接得多么紧凑,多么自然啊!人在景中,景因人显,人和景的相互交融构成了那一幅幅生动美妙的画!让我们再次走进画面,读一读这首词吧!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同学们,虽然时隔千载,我们已经无法跟随李清照一起参加那一次郊游,但这首词“词中有画”,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
板书:展开想象(齐读)}在这首词里,有一些词语给了我们画面般的美感,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这首词,把这些词语圈出来,想一想,读着它们,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一)画面1:溪亭日暮
①咱们先来读一读一二句,齐读。
②哪个词给了你无尽的想象,给了你画面般的美感?(开火车,指三人答)
③是啊,“溪亭—日暮”,读着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溪亭日暮)展开想象,用眼睛去看,用大脑去思考,用心去感受,用语言去描绘,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对景的想象]预设:
a、学生回答比较简单(亭子、小溪、夕阳)师评语引领:那些美好的景物你都看到了,可惜却都是静止的,谁能把这些眼前的景物说得更加具体?让这些景物活起来,让这幅画美起来!
b、若学生说得比较好。教师评语引领:瞧,他说得多么传神哪,尤其是“xx”词,仿佛把我们都带入了那美景之中。
c、你也走进去了,那一幅美妙的画卷一定正在你的心中展现!说得那么美,你一定能读好这两句,指读。
d、是啊,黄昏时分,夕阳渐渐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那玲珑剔透的小亭,都被染红了,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让我们情不自禁的吟出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诗情读好这第一第二句。
[对醉的理解]
a、好一个良辰美景!好一个溪亭日暮!难怪李清照说她此时已经——沉醉不知归路了。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是啊,诗人陶醉了,醉得忘记了回家。在这儿给大家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 “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我们带着这份醉意,再来读这两句诗,一定更有味道。
b、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诗人会和谁一起喝酒呢?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诗人和朋友们除了喝酒,还会干什么呢?(赏景、吟诗、作对、弹琴、下棋、聊天)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花香,那可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这可是一种全身心地享受啊!咱们再次一起读读这两句诗,读出那浓浓的醉意!(指名读)她是这样读的,你也来读一读吧(再指名读) 师深情朗读,大伙一起来读读吧。(生齐读)老师仿佛看到那样的情景了,再来一次。(再齐读)
二)画面2:藕花深处
①是啊,怪不得诗人说她后来是兴尽而归,读——兴尽晚回舟。此刻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高兴、愉快),就请你读出这份高兴,这份愉快!另外,这里的兴尽,也可以说是兴未尽,也就是还没有尽兴,只是天色已晚,不得不回家啊!此时,诗人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留恋,舍不得离开)那也请你读出这份留恋。你看,这里同一句古诗给了我们两种不同的理解,而且都是正确的,所以以后读诗就要用心去揣摩、去体会。
②就在诗人回舟时,又有美景吸引了她,那就是——藕花深处。(分小组把这个词读两遍。)藕花—深处,(板书:藕花深处)这个深处是指哪?对呀,你想四周全都是荷叶、荷花,这时候呀,那荷花,那荷叶的形状、颜色、姿态一定看得非常清楚。你看到了吗?(满池都是、下面是绿绿的荷叶,上面一朵朵荷花含苞待放。)你想起怎样的句子来了?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伙听听。(这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开了。有的在微风中轻轻舞动着。)你们仿佛看到了那满池荷花的美景了是吧。还想到哪些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又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啊,让我们再次走进去,再次沉醉。读——
③在这两句中,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说明词人又一次醉了?(误)误入,在这里是怎样的入?能换一个词代替这个误吗?(不知不觉)是啊,诗人看荷花看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连小船划入藕花深处都没有察觉。这是怎样的一种醉啊!我们再来读这两句,一定会读得更好。
三)画面3:一滩鸥鹭
①读着这两句,哪一个词又让你画面般的感受呢?(一滩鸥鹭)分男女生读。
②读着这个词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一河滩的鸥鹭扑拉拉一下子都飞起来了,那场面是多么热闹啊!)一齐读(一滩鸥鹭上青天,那场面又是何等壮观啊,再来感受一次,读)
③范读,在这里,除了看到鸥鹭飞了起来,你的耳边还听到了什么?(鸥鹭拍动翅膀的声音,鸣叫的声音(响)、划桨声、溪水流动声、欢笑声、水声),你们还仿佛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干什么?(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争着划桨)
师:你想啊,她们叫哇,笑哇,声音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她平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指名读)这样划船能把欧鹭惊起来吗?(再读)划得再有劲一些,你再来试试。(再指名读)你想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多么开心。)是啊,那是一种意外的开心,意外的收获。(惊喜。)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词人惊喜的心情。用得多妙啊。再来读一读,读出那份热闹、那份欢快、那份惊喜!(指导朗读,两个争渡要读得稍快,有力,后面那个争渡比前面一个更有力)
四)一幅流动的画
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 “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读全词)。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的,盛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来读一读,可以吗?(师深情朗读)来咱们再来读一读,老师跟你们一起读。(师生齐读)
四、瘦读全词、品味语言
同学们真能干。读着读着就把这首词读胖了,读美了。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板书:瘦)你能不能读着读着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 醉、记 、暮、兴)
同学们品出了那么多的字,你看,不管“暮”也好,“记”也好,“醉”也好,还有“兴”也好,老师认为都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陶醉了,所以常常记得不能忘记啊,(师连线)。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
是的,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
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词。(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老师把两首词放一块儿,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题目一样,作者也一样;字数一模一样,都是33个字;句式一样;格式都一样;数数它有几行?(6)再数数每一行有几个字(665646)?所有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结构。)
最后一个韵母都是“u”;都写到了醉……
李清照的词中还有很多也写到喝酒了,有兴趣可找出来读一读。
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以后还有机会可以细细地品味。
上节课我们演唱了《西江月》,你们想不想听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的?(放音乐)有味道吗?课下有兴趣可以自己给这首词配上自己喜欢的曲子试试。
《如梦令》教案篇4
?如梦令》和《渔歌子》这两首词含蓄、凝练。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想象画面、品悟诗情,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词的意境,产生持久不断的美感享受。
片断??
师:欣赏着这样的美景,此时此刻,想想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
生1:站在溪边的凉亭里,一边喝着酒,一边欣赏落日的美景。
生2:欣赏着满池的荷花,李清照和朋友们吟诗作乐、作画。
师:诗人就是有这样的雅趣。
生3:李清照玩累了,躺卧在小船里,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之中,微闭着双眼,静静地享受着。
师:多么惬意的享受啊!眼里看到的是无限美景,嘴里品到的是醇香美酒,鼻子里还闻到阵阵荷花的清香,那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让我们把感受到的送进这两句词的朗读中去。
片断二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李清照在用力地划桨,划到东,划到西,就是找不到回去的路,她心里可着急了: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划去呢?
师:请你读出词人心中的着急。
生1读
生2:我仿佛看到在河滩边栖息着的一群鸥鹭鸣叫着,拍打着翅膀,冲破夜幕,飞上天空。
师:多么壮观的场面啊!你能读出来来吗?
生读
师:还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1:我似乎听到了一群水鸟扑棱棱拍打翅膀的声音。
生2:还有翅膀与荷叶摩擦的沙沙声。
生3:我听到浆划过水面的声音。
生4:划桨声,溪水声,还惊动了水中的鱼虾,从荷叶间不时跃出水面,发出 扑咚、扑咚的声音。
师:你真有想象力,那你也试试写一句词?
生4:争渡,争渡,惊起一池鱼虾。
师:才女阿,都可以和李清照pk啦!
片断三
师:据张志和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
生1:钓到了好心情。
生2:钓到了写词的灵感,所以才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渔歌子》。
师:他一共留下了5首《渔歌子》。
生3:钓到了自由的生活。
生4:钓到了大自然中的乐趣。
生4:我认为他钓到的不是鱼而是愉!愉快的愉。
师:好一个不是鱼而是愉!是的,词人志不在鱼,钓的是志趣。
反思:李清照玩累了,躺卧在小船里,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之中,静静地享受着。争渡,争渡,惊起一池鱼虾。钓到的不是squo;鱼squo;而是squo;愉squo;!……学生那一句句闪动智慧灵光的语言,在课堂上汩汩地流淌,令我欣喜,让我激动,更使我感到无比的幸福。我喜欢这样充溢激情与灵动的课堂,喜欢倾听学生灵动的声音。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无限潜能被激发,灵动思想被点燃,他们就像小溪中的一条条鱼儿,活蹦乱跳,荡起一朵朵美丽的涟漪,而我只愿做鱼儿的引路者、欣赏者。
《如梦令》教案篇5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枕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上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1、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句子的意思。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上好,也拟泛轻舟。
2、李清照后半生坎坷重重,生活困苦,心情忧愤苦闷,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字词表达了她此时的心情,请写出三个,并写出理由。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一句中, 是卷帘人的回答,从这个回答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作者当时问的是:
2、对卷帘人的回答,作者满意吗?显然不满意。应是这个词表达了作者的猜想。她想,此刻外面的景色应该是绿肥红瘦,绿指的是 ,红指的是 ,肥这个字指的是 ,而瘦这个字写出了 。
3、肥、瘦常用来形容人物身材形貌,这首词中,作者把 当作人来写,表达了她 的感情。
小资料:
李清照(公元1084年---约1151年),自号易安居士,宋朝济南(在现在山东省济南市)人,四十三岁以前,她的生活比较安定,后来饱尝了国破家亡忧患,晚年生活非常清苦。她一生写了许多诗词,尤其是词,感情真挚,思想清新,还有很多充满爱国情调的佳作。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词人。
延伸阅读:
童年趣事
李清照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故土度过的。济南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古城。明镜般的大明湖,雄伟的千佛山,还有七十二处喷珠吐玉似的泉水,把古城装扮得分外娇美。传说,他家就在城西南著名的柳絮泉畔。平时,她除了和姐姐弟弟一起写字作画、吟诗填词以外,最爱到柳絮泉边游玩。
有一年夏天,气候非常炎热。一天下午,李清照做完母亲布置的功课,就向姐弟建议到外面去玩。
姐姐,捉迷藏去!看我一下子就能把你抓住。弟弟李hāng高兴得大声嚷嚷。
李清照听后,笑着摇了摇头。
那就到后花园荡秋千去!比一比谁荡得又快又高。姐姐知道李清照爱玩秋千,又出了这个主意。
李清照听后,还是笑着摇了摇头。
那你说玩什么好呢?姐姐和弟弟同时眨巴着眼睛问道。
李清照并不立即回答,只见她随手提起笔来。在纸上写了划船游湖四个字。姐弟一看,乐得拍手大叫:
好主意!好主意!
经过母亲同意,姐弟三人像出笼的小鸟,手拉着手跑出屋去,登上了停靠在柳絮泉边的游船。
开船喽!弟弟一声呐喊,李清照立即奋力划浆,船就沿着堤岸向前驶去。
这柳絮泉原是个天然池塘,和大明湖相连,周围有着形状不同的怪石,池水非常清澈明净。李清照划着划着,不顾岸边丫头们的劝告,慢慢地把船划进了水池中央。姐弟三人一面呼吸着清新芬芳的空气,一面欣赏着四周美丽的景色。过了不一会儿,太阳落山了,整个湖面变得暗淡起来。姐姐正想催促李清照赶快回去,忽然发现妹妹正对着池边的怪石出神,忙问道:
喂,你怎么啦!
姐姐,我在给它们起名字呢。李清照说着,忽然兴奋起来,你们看,那块怪石像不像天上的仙女?我看就叫它squo;怪女石squo;吧!
嗳,那边的一块真像一只大钟,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弟弟大声问道。
就叫它squo;金钟石squo;好啦!李清照随口回答。
姐弟三人给岸边怪石,逐个取着名字,什么老寿星啦,小骆驼啦,真是看不完的怪石,取不尽的名字。忽然,姐姐大声惊叫起来:
不好,天黑啦,再不回去,我们可要分不清东南西北,回不了家啦!
哎呀,回不了家,我们怎么办哪!姐姐,快走吧!弟弟带着哭声对李清照说道。
眼看天色越来越昏暗,李清照也着急起来,连忙用力划动双桨。谁知因为心慌意乱,小船竟闯进了荷花丛中,把躲在里面的水鸟吓得大声惊叫,一齐扑愣愣地飞向夜空。姐姐和弟弟吓得变了脸色,李清照却乐得大笑起来。
后来,李清照还专门写了一首《如梦令》小词,记下了这次游湖趣事。
《如梦令》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
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通读全词。
1、了解诗与词的不同
出示李清照的词,比较诗与词有什么不同?
——诗每行字数一样,词不一样,有长有短。
——读起来的气势不一样。
——题目的不同。(了解词牌名)
2、认识诗人——李清照(课件出示:李清照生平简介)
二、初读体会,把词读“胖”
1、播放音频:听读
2、自己试读,挑生朗读。
3、把词读“胖”
根据课件提示的注释,理解词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读懂了那句词或哪个字的意思。
自由交流。
三、深读品味,把词读“瘦”
1、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自由交流。
2、围绕“醉”字美读全词,想象画面。(板书:醉)
——醉态一: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醉态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你强调了“晚”,为什么强调它?①喝酒喝了很长时间②天色晚,看不清。
(2)你强调了“深处”,说说看!想象一下:①放眼望去,你看到……②深深地嗅一下,你会感觉……
诗人真的是喝醉了,(板书:酒醉)
——醉态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让我们想象一下:
视觉上,那时的天空……荷塘……鸥鹭……(关注色彩:绿叶、红花、白鹭、余霞,落霞与鸥鹭齐飞,荷塘与天空同色,这是一种梦幻的色彩)
听觉上,你的耳边萦绕着……(鸥鹭扑棱声、鸣叫声;水声,惊叫声、划桨声、嘻笑声、歌声、岸边的偷笑声……)
深深地闻一闻,沁入心脾的是……;皮肤上感受到的还有……甚至,还有惊起一滩鸥鹭之后的无限遐想。
哦,诗人在这美景中被陶醉了。(板书:景醉)
(3)当我们的感觉这样流动着,交织着,你的心底,弥漫着一种什么情绪?(欢乐的,轻松的,愉悦的,美好的,沉醉的,梦幻的……)
美酒加美景,给了她美丽的心情,这种心情,让我们读着,看着,也跟着陶醉了。
齐背《如梦令》。(板书:人醉)
3、你听——(《如梦令》歌词)播放蔡琴《如梦令》,尝试跟着唱和。
四、对照比读,延伸课外课件出示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比较: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生仔细观察后交流。
这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都是一样的.。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五、课后作业
推荐朗读:李清照的《声声慢》。走进李清照,了解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
板书设计 如 梦 令
酒醉、景醉、人醉
【《如梦令》教后反思】
在教学《如梦令》一课时,我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建议:“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所以,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诗与词的对比。
在课堂开始,我先让学生了解了诗与词的不同,从而更好的认识词、学习词。
二、朗读全词,读出节奏。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配乐配图范读,再让学生自读、指名读等方式,使学生能读出词的节奏、初步了解词的情感。
三、结合注解理解内容。
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哪些句子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词的内容,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四、把握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要求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
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我再结合自身对文本解读,引导紧扣词眼,欣赏 “醉”字,分析词人陶醉在哪些美景中,因何陶醉,并感悟“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以及作者为何对那日的情景念念不忘。进而体会语言运用的精炼、巧妙,进一步感悟词的意境、情感。像这样凭借情境,让学生咀嚼诗句、品味诗句的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情味,学生就有了很具体的感受调适。此时鼓励学生把这首词背下来,于永正曾这样说过: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好的古诗文,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记就不是学语文。
在这节课上,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了这首词,也能有感情的背诵,但是由于教师的激情不够,没有很好的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出来,所以学生在描绘词的意境的时候,表达的不是很好。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继续努力,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如梦令》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2.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3.感受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三、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讨论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一)《如梦令》课件资源
1.收集有关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2.收集有关靖康之变的相关资料。
3.收集有关《如梦令》这篇课文的相关教学资源(文字、视频、图片资料)。
(二)多媒体教室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古代诗词,温故知新。
2.比较词与诗,略说不同。
3.交流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上课伊始,谈话交流: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积累了许多古代诗词,现在,你还记得哪些?学生回忆曾学过的诗词之后引出诗与词的比较。接着告诉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这时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学生齐声朗读之后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回忆古代诗词是为了温故而知新。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营造与本文相融合的美好意境。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则是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二)初读
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生活动:重点抓住常记沉醉兴尽争渡等词语理解词义。最后归纳课文叙述的主要内容。
2.听读课文,体悟情感。
听课文录音,说说你能感受到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设计意图:自由读词的目的是让学生直接接触并熟悉文本,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文本是学习的根本。在学生朗读之后点评兴字的读音则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听课文录音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古词的魅力,体会古词朗读时舒缓的语速和连贯的气息。质疑交流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读懂常记兴尽等词语的意思,为读懂整首词的大意、把握情感、感知意境作铺垫。
(三)细读
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2.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课件出示课文动画)
学生相互比较动画与课文并思考:动画中哪些景物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没有直接写出来。在共同探讨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1)引导学生想象溪亭日暮的画面,抓住一醉字,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的情景。
(2)引导学生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抓住一个误字,体会作者无比激动和陶醉的心情。
(3)引导学生想象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抓住一个争字,一个惊字,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幅画面描写出来。
3.小结:体会本文词眼——醉。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想一想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
设计意图:从动画入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说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看词想象画面,是为了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深刻体会作者美好生活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四)演读
溪亭日暮的宁静恬淡,藕花深处的神秘幽香,一滩鸥鹭的壮观惊喜。这一切,留在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记,常常不自觉的轻轻吟唱起这首词。回味那次难忘的郊游。你听——
(课件播放歌曲《如梦令》)
学生边听,边跟唱。再次基础上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词:注意沉醉、误入、争渡,争渡、惊起等词语包含的情味和意味。
设计意图:出示歌曲《如梦令》是使学生受到古文化的熏陶,再一次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比读
(课件出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写得清新明丽,生动活泼。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首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边读边想象,词人又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中读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作者笔下的景物也不一样了。读词,我们要能透过景物,读出作者的心情。两首词,让我们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的词。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首词进一步巩固词的学习,了解词人李清照。
(六)总结
今天我们领略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感受了作者快乐和幸福的美好时光。让我们齐声诵背全文,在诵背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如梦令》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