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的详细计划和步骤可以引导我们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灵活的教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调整,王科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幼儿律动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律动教案篇1
一、活动目标
1、在感受音乐结构的基础上,探索用乐器表现三种不同的节奏型。
2、知道使用图画可以帮助自己掌握并表现音乐
3、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作,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4、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5、通过肢体律动,感应固定拍。
二、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杂技表演》(抛接球、转呼啦圈、顶酒杯)。
2、《巡逻兵进行曲》的音乐磁带、录音机。
3、打击乐器铃鼓、碰铃、圆舞板,投影仪、教棒。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探索三种不同的节奏型。
教师用教棒指投影仪"抛接球",引导幼儿探索乐曲a段节奏型。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你们看杂技表演,第一个节目叫"抛接球",我来唱乐曲,你们来为图上的杂技演员拍手。待幼儿拍完后问:你们拍了几下?有什么依据?
教师指投影图"转呼啦圈",引导幼儿探索b段的节奏型。
师:接下来请欣赏第二个节目"转呼啦圈",请大家继续为演员拍手伴奏。
教师指投影图"顶酒杯",引导幼儿探索c段的节奏型。
师:现在这个演员在表演"顶酒杯"的节目。在刚才的两个节目中,我们看到7个球拍了7下,看到3个呼啦圈拍了3下,那这幅图应该怎么拍?3个酒杯拍几下、3朵小花呢?酒杯和小花拍得一样快还是有的快有的慢呢,为什么?(3个酒杯和3朵小花之间的距离是不一样的,距离短的节奏快,距离长的节奏慢。)
2、教师引导幼儿完整地欣赏乐曲a、b、c段音乐。
师:我这里有一段音乐,表现的就是今天看的杂技表演的事情,请你们听听有几个演员在转呼啦圈?几个演员在顶酒杯?为什么?
3、教师引导幼儿探索三种杂技可以分别用什么身体动作表示,并随音乐演奏。
教师启发幼儿创编各个节目的身体动作并集体练习。
师:抛接球可以用什么动作来做一做呢?转呼啦圈、顶酒杯又可以怎么做呢?
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表演身体动作。
师:我们跟着音乐将刚才创编的动作连起来做一做。
4、教师引导幼儿探索配器方案,并进行打击乐器演奏。
师:今天小乐器也想表演节目,你们看表演"抛接球"时可以用什么乐器伴奏呢?转呼啦圈、顶酒杯呢?
教师指挥,幼儿分声部进行打击乐器演奏。
师:现在请大家拿好乐器,我当指挥,请大家看好指挥、挺好音乐节奏进行演奏。
幼儿交换乐器演奏。
教学反思:
用幼儿能听懂明白的话语帮助幼儿理解。尽管只有短短20分钟,宝贝们已经较好的掌握了歌曲的.内容和旋律,但人的记忆都有一定的遗忘规律,且幼儿的学习需要不断重复,所以,还需要不断的巩固复习,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小百科:杂技,亦作"杂伎"。指柔术(软功)、车技、口技、顶碗、走钢丝、变戏法、舞狮子等技艺。现代杂技特指演员靠自己身体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动作的表演性节目。"杂技"一词,是1950年中国杂技团成立时,由周恩来总理定名的。
幼儿律动教案篇2
活动方案
初步欣赏歌曲,感受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尝试用动作、歌声表现,知道要做个讲卫生的孩子。
二、活动准备
1.对切分节奏有初步的经验(寻找过生活中类似xxxxx的切分节奏声音)。
2.钢琴。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t:有个小朋友想和布娃娃做朋友,可是布娃娃不愿意,你们听听到底是怎么回事?(引起兴趣,初步欣赏歌曲)
(二)欣赏理解歌曲
t:布娃娃为什么不愿意让小朋友抱?(初步听赏后引导幼儿回答听到了什么,老师按幼儿说的内容用歌曲乐句摘句演唱,加以小结。)
t:布娃娃不要小朋友抱,小朋友很着急,谁能找出歌曲里小朋友着急的歌声?(再次听赏歌曲,找出歌曲中的切分音,并跟唱此句。)
t:布娃娃决定和我们做朋友,她来找找有多少讲卫生的小朋友,有一个音拍一下手。(请幼儿听辨音乐,拍打旋律节奏)
(三)唱歌曲,动作表现切分节奏
t:布娃娃愿意和讲卫生的朋友做朋友,所以希望我们把这个消息告诉其他朋友,我们把布娃娃的.要求唱出来。(引导幼儿跟着音乐轻声演唱,唱清歌词。)
t:布娃娃不要小朋友抱的时候,小朋友心情会怎样?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引导幼儿创编动作表现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如跺脚、拍头等,但动作要符合切分节奏。)
(四)节奏游戏
t:布娃娃找到了那么多朋友,下次再来他家做客别迷路,娃娃请我们,一边走路,一边数数他家的台阶,记住他家的路。(引导幼儿在不断熟悉理解歌曲的基础上,脚踩拍率,手拍旋律节奏进行游戏。)
操作提示:
老师可在幼儿进行过听辨游戏“春天运动会”,对切分节奏有初步感受的基础上,让幼儿演唱此首歌曲,换一种音乐的方式再次建构对切分节奏的感觉。唱歌中拍手表现旋律节奏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老师要给幼儿充分听辨的机会,让幼儿自己找出旋律节奏,并加以操作。
老师可利用对切分节奏部分的歌词创编动作,调动多方面的感觉,强调幼儿对切分音的感知与表现。在此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幼儿创编不同动作。
幼儿律动教案篇3
活动目标
根据已有经验中小动物的基本特征来替换歌词。
学习歌曲,尝试用问答的形式进行歌唱。
激发幼儿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歌曲《小朋友想一想》。
图片:大象、白兔。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老师"小朋友你们去过动物园吗?你都见过什么小动物?"
2、老师以问答的形式范唱歌曲(清唱)。
老师:"大家都认识这么多小动物啊,那我要出一个关于小动物的问题,看谁能答上来。"(第一段:老师唱:"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动物鼻子长?" 幼儿答后,老师再唱:"鼻子长,是大象,大象鼻子最最长。"第二段:老师在唱"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动物耳朵长?"幼儿答后,老师再唱:"耳朵长,是白兔,白兔耳朵最长。")
3、提问歌曲中都问了什么?是怎样回答 的;老师引导幼儿按照歌曲的节奏朗诵歌词。
4、老师幼儿以问答的形式尝试唱歌曲。
老师问,幼儿答,也可互换角色反复进行歌唱,增强幼儿对歌词的掌握和熟悉旋律。
5、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词语来替换歌词,创编歌曲。
6、老师总结、评价,活动结束。
幼儿律动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在"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情节中感知乐曲的abc结构。
2、能分辨不同的音色,并根据不同音色做出相应的动作。
3、在音乐游戏中体验与同伴游戏的快乐。
4、初步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节奏既充满幻想希望的情感,并尝试用语言进行表述。
5、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活动准备:
音乐一段、ppt课件、老狼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进场:师生共同回忆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玩法入场。
二、初步感知音乐:
1、以简单的故事引入师:"刚才我们在外面玩了一个什么游戏?"你们想玩得更开心些吗?
"今天老师把这个游戏藏在一段好听的音乐中,请你从音乐中找找老狼和小羊在什么地方?藏在音乐里的这个游戏,小羊在天黑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吧!(第一遍)
2、出示图谱,感知音乐师:"你们找到狼和小羊在什么地方了吗?我看见有些小朋友用表情表现出来了,张老师也找出来了,而且我还把它画了出来。"
三、理解乐曲结构
1、教师根据音乐帮助幼儿分析乐曲结构师:"请你告诉我,我画出来的这个游戏什么颜色是老狼,什么颜色是小羊?"
2、师:"你们说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看着上面的游戏图来听听音乐好吗?"请大家跟着老师手中的小红点点来一起听哦。(第二遍)(边放音乐教师边做动作)
3、师:"这下听出来老狼和小羊了吗啊?"小结:原来白色的是小羊,黑色的`是老狼。
四、按游戏图谱分析角色:
1、师:"小羊的音乐听起来让你感觉怎么样?"(欢快)老狼的音乐听起来让你感觉怎样?(凶猛、吓人)
2、听音乐看着游戏图谱加上你的动作一起来玩一玩。(第三遍)(师幼一起做动作)
3、分角色感知音乐中的不同音色,分角色进行游戏。
师:"这次我们用口型和动作来表现音乐,不发出声音哦。"听清楚什么地方师小羊,什么地方师老狼?(第四遍)(师幼无声表演,感受两种不同音乐)
五、听音乐和老师一起玩游戏。
1、老师当狼,幼儿坐在椅子上做造型进行游戏。(前四句)出示老狼玩偶,老狼跟我们做游戏,不被老狼发现(提示小羊不乱动,不让老狼发现)老狼转身的时候小羊要变成木头人哦,不被老狼发现。
2、幼儿从椅子过度到游走做造型动作。(前四句)--肯定造型独特的幼儿--鼓励幼儿变成不同的造型
3、幼儿分角色进行游戏:
第一次:教师当老狼,孩子们当小羊(面朝听课老师们表演)(第五遍)第二次:请部分孩子当老狼,部分孩子当小羊,小羊进行游走,当听到老狼的音乐时,要立刻停下做不同造型,没有及时停下造型的将被狼抓住。(第六遍)
4、幼儿两两结合进行分角色游戏:
当老狼说晕了晕了的时候,两两相抱的小羊不会被老狼抓走。(第七遍)两名幼儿结合商量好角色,进行游戏,最后老狼被打晕在地上,幼儿互换角色进行游戏。提醒幼儿听清楚音乐,并根据音乐做出相应的角色动作。
活动反思:
1. 在备课过程中知道小朋友对钟表这一块认识有点薄弱,但小朋友在游戏中认识钟表的能力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2. 活动过程的反思,通过游戏边玩边学让小朋友愉快而主动的学习到知识是我们的目标。
幼儿律动教案篇5
一、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旋律,理解歌词,尝试和同伴一起演唱歌曲《邮递员》。
2.创编邮递员铃声的节奏,体验成功的愉快。
二、活动准备
1.钢琴。
2.积累一定节奏型。
三、活动流程
(一)欣赏歌曲
(1)初步欣赏
t:歌曲里唱的是谁?他在干吗?邮递员用什么动作表示自己很高兴? (幼儿回答后,老师用歌曲乐句加以总结。)
(2)再次欣赏,理解歌词
t:找找有多少邮递员在为大家忙碌着? (探索歌曲旋律节奏,有一个音拍一个音。)
(二)模唱歌曲
t:骑上崭新的小车。(引导幼儿在唱叮铃铃铃时舌尖灵活,节奏准确。)
(三)创编节奏
t:为自己的小车改装铃声,让好朋友听到铃声就能认出是谁来了。(引导幼儿相互分享创编的节奏。)
(四)律动《邮递员》
t:找一个朋友一起去送信,想一句祝福的话告诉朋友。(边唱边用动作表现。)
操作提示
操作时先引导幼儿先表现出前十六分的节奏铃声,然后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创编其他节奏铃声,例如:5 5,5 5 5 5,5,5 5,5 5,5 5 5等。然后老师和幼儿配合尝试。叮铃,叮铃铃铃铃,叮铃叮铃,叮铃铃。
将两种不同节奏进行复合操作,为了提示两组不同幼儿操作不同节奏,不被对方带过去,可请两名小指挥分别用自己创编的指挥动作指挥自己小组的幼儿。
这个活动可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以唱歌曲为主,第二次以创编为主。
附:儿童歌曲《小小邮递员》
骑上我的小车,真呀真快乐,小手招一招,脸上微微笑。
叮铃铃铃,叮铃铃铃,我来了。叮铃铃铃,叮铃铃铃,我来了。
幼儿律动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注意聆听描写小动物的音乐,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和睦相处。
2、够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动物说话》。
3、音乐中感受动物的可爱形象,尝试用动作表达自己想象中的动作,在表演中表达出对小动物的爱护之情。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教学准备:
大象头饰、小鸡、老鼠、小猫、小狗、小蜜蜂、小兔、狮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师模仿大象的`动作)小朋友们,你们猜我是谁呀?(咳)对了,我就是大象伯伯,今天我们动物们要开一个联欢会想邀请你们参加,愿意吗?
二、学习新歌《动物说话》
(一)带领学生朗读歌词下面我们就请出第一只小动物,你们看他是谁呀?(小鸡)小鸡是怎么说话的呀?(叽叽叽)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说:小鸡怎样叫?叽叽叽叽叽
(二)听范唱大家知道吗?小鸡不仅会说话,它还会唱歌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范唱)
(三)试着演唱歌曲
1、刚才,小朋友们听的特别认真,我们试着唱一唱好吗?
2、谁道小鸡是长什么样的?(毛茸茸,尖尖的嘴)那好大家边唱边把小鸡可爱的样子表现出来。(教师伴奏)3幼儿创编歌词。师:你还知道什么小动物会唱歌呀?
三、想象小动物的形象,理解音乐。
(一)森林那么大,一点都不热闹,再请出一些小动物行吗?师:听森林里来了谁?教师范唱。请大家轻轻的把眼睛闭上感觉又出现了什么动物?表演本段音乐。
(二)听作品辨别小动物老师发现大家特别有想象力,还特别喜爱动物,有很多伟大的作曲家也特别的喜爱小动物,他们写了很多描写小动物的曲子,都有什么呀?我们来听听谁第一个出场啦!
1、放小蜜蜂音乐,音乐里呀用小提琴的演奏模仿了小蜜蜂抖动翅膀的样子听出来了吗?
2、听小狗音乐。你们听又有谁来了?怎么听出来的?谁能学学小狗的动作?
3、咱们再请出一个动物,听?是谁呀?小老鼠、小花猫四、看动物软件刚才,我们唱的听的特别认真,森林里的动物们真的来参加我们的联欢会了。
四、扮演小动物开动物联欢会老师表演兔子妈妈并担任解说。
动物联欢会就要开始了,今天就由森林之王主持大会。小狗第一个来表演节目,他迫不及待的手舞足蹈起来了(放音乐小狗乖乖)森林里乌龟大哥和小兔子商议比赛呢?你看他们来了。小蜜蜂们来到大森林里准备收集花粉采蜜呢!(放音乐)动物联欢回快要结束了小动物门全体起立站到台前一起联欢,最后动物们高高兴兴的回了家。
活动反思:
喜爱小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但模仿小动物的动作、神态、叫声等活动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力、模仿力、表现力。以孩子的兴趣入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注意聆听,养成细心的习惯,把学生对动物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转移到对音乐的兴趣,是我们音乐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注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
幼儿律动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游戏,初步感应语词节奏,能用肢体节奏表现童谣。
2、通过认识食物与排泄物的关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活动准备:
软垫每人一块,女孩图片、粪便、实物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观察图片上的女孩怎么了?为什么会肚子疼?
二、了解食物与粪便的关系。
三、吃坏了肚子会发出什么声音呢?幼儿模仿,引导说叠词。
四、听音乐,学说歌词。
1、教师带领小朋友一起跟音乐说歌词,做动作。
2、提炼歌词,练习叠词发音pee pee poo poo
五、音乐游戏
1、出示道具软垫,用软垫当小马桶,听到句尾的词语迅速跳到软垫上。
2、两人一组游戏。教师先示范,一名幼儿模仿上厕所,另一名幼儿手拿软垫当马桶去接。
3、幼儿和家长一起游戏。
六、教师小结:引导幼儿喜欢吃各种有营养的食物,知道饭前洗手,饭后擦嘴与漱口及常喝水的习惯。
活动反思:
小班上学期的幼儿,多数孩子会产生如厕的问题。他们有的是因为还没有学会这项生活技能,有的是因为玩得太投入忘记了如厕等等,这样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小班上学期健康领域的目标是要养成自己大小便的卫生习惯,因此我选择奥尔夫音乐游戏《peepeepoopoo》。因为游戏和模仿是小班幼儿学习的特点,而音乐游戏不仅给孩子们提供了情节,而且充满了趣味性,并且给孩子音乐的享受。在音乐的伴奏下,幼儿通过模仿动作和表情表现排便,让他们在快乐的游戏中体会到上厕所其实也是件快乐的事情。
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在音乐伴奏下用动作和表情来表现排便。幼儿通过模仿、经验的`迁移学会玩这个游戏,并且每一次的游戏都会有新的要求,这些要求是层层递进的,幼儿在这样的挑战中始终保持愉快的情绪。
幼儿律动教案篇8
【设计思路】
这首童谣音乐曲风幽默风趣、节奏清晰明了,蚊子的习性和幼儿生活非常贴近,为孩子们将生活转化为艺术进行肢体表现做好了铺垫。我把它作为素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探索、表达和合作,充分领略音乐的有趣。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的乐句与节奏,用动作表现赶蚊子、蚊子叮、生气、拍蚊子等情节。
2、通过观察、讨论、模仿的方法来共建游戏玩法。
3、体验和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蚊子指偶、幼儿会念儿歌
【活动过程】
1、体验蚊子飞和赶蚊子的音乐情节和节奏。
(1)教师讲‘小孩儿睡觉,蚊子叮小孩,小孩儿赶蚊子,最后打蚊子’的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游戏内容。
(2)“蚊子怎么飞?”(哼乐句学习动作)“它飞来了,赶快把它赶走吧!怎么赶?一起来赶一赶!”(哼乐句一起学赶的动作)
(4)“我们来做做蚊子飞和赶的动作吧!”(带幼儿跟音乐进行飞和赶交替动作)
(5)师幼进行两遍角色互换(一个当蚊子,一个当小孩儿)的乐句交替练习。
2、体验蚊子叮的音乐情节和节奏
(1)“(出示蚊子教具)它飞到手上来叮我了!蚊子还跟着儿歌的节奏一下一下叮我呢!”(教师示范叮的动作和节奏)
(2)“把你的一根手指头变成臭蚊子,在你身上一下一下的叮!(播放儿歌)
3、讨论、观察和创造生气的姿态。
(1)你们被叮醒了生气吗?生气的`样子是什么样的?
(2)蚊子一个一个叮过来了,被叮的孩子醒过来做一个不一样的生气的木头人。
(3)你们生气的都想把蚊子怎么样了?一起来拍蚊子吧!什么时候拍呢?仔细看。(教师示范,引导幼儿知道在“打干净”后面拍。共同练习几次。)
(3)“听!这儿也有拍蚊子的声音呢!”(播放声音)“还有个奇怪的声音你觉得是什么?”(死掉)“你觉得蚊子在空中怎么样以后才死掉的呢?再听一遍!”(引导幼儿理解蚊子转圈圈,死掉了!请个别幼儿表演‘转圈圈,死掉了!’的样子,之后一起表演。)
4、加入前面的飞和赶的情节完整进行游戏。
(1)第一遍教师哼,第二遍跟音乐。
(2)个别幼儿当蚊子进行游戏。
(3)一半儿幼儿当蚊子,一半儿有当小孩儿,进行两两游戏。之后交换
5、结束
把好玩的游戏教给其他的朋友,做灭蚊专家。
幼儿律动教案8篇相关文章:
★ 幼儿礼仪教案8篇
★ 泥塑幼儿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