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精心打磨的心得体会需要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来不断提高,在心得体会中,我们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情况和人际关系,以下是王科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气排球的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气排球的心得体会篇1
国女排主教练郎平曾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只要你打不死我,我就和你咬到底。希望女排的经历给国人带来正能量。” 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精神的总概括。 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 这,就是女排精神!女排姑娘们就是凭借着这股精神,顽强战斗、勇敢拼搏,在国际赛场上一次次为国争光,为人民建功!
荣誉,是拼出来的
中国女排,是中国各体育团队中成绩突出的体育团队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女排曾经惊艳世界。女排球队曾为中国获得“三大球”中的首个世界杯冠军,并一举获得五连冠的辉煌战绩。女排精神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
而这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是女排姑娘们汗与泪的付出。那时的中国“一穷二白”,女排姑娘们训练时没有完善的训练器械,甚至连像样的训练场都没有。她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拼。 基础设施不好,训练更似“玩命”。主教练袁伟民站在高台上,把一筐球不间断地扣向对面,女排姑娘以最快速度飞身救球,一个滚翻后立刻爬起来接下一个球。她们在地上摸爬滚打,摔得遍体鳞伤,咬着牙含着泪继续训练。 在上世纪80年代,一枚金牌的意义,早已超出了体育的范畴。中国女排在赛场内外团结拼搏、永不言弃的身影,让更多国人看到,“我们中国人行!完全有能力达到甚至超过世界一流水平!” 话题速写从世界杯冠军到世锦赛冠军、从奥运冠军到亚锦赛冠军……中国女排以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精神创造奇迹、铭刻历史。在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中国女排成为中国人的模范和骄傲,更是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腾飞的象征。
气排球的心得体会篇2
提到中国体育”三大球“最佳团队,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国女排。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就是中国球迷的骄傲,如今中国女排再次入围”感动中国“评选名单。这也许是在整个名单中最没有争议的奖项获得团体。
中国女排在特殊时期撑起了中国的民族自尊心
上世纪80年代,祖国的国力尚不十分强盛,在那个特定的时期,中国女排几乎是唯一一支能够给中国体育迷,给全中国人民带来民族荣耀的集体队伍。”女排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女排姑娘们,也激励着整个民族努力向前。
郎平是中国体育界活着的传奇
在中国女排,乃至世界女排界,郎平指导都是传奇人物。她是中国女排的精神象征,也是活着的传奇。在郎导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女排精神的传承,也能够看到作为一名主帅敢于担当,勇于任事的精神。”铁榔头“是中国女排的领头人,也是中国女排永不放弃,永远争胜的精神源泉所在。
屡陷低谷却最终重返巅峰,中国女排不仅仅因为成绩才感动中国
如果我们为中国女排献上”感动中国“的奖杯仅仅是因为近些年来中国女排再次回到巅峰,仅仅把这座奖杯作为中国女排夺冠之外,锦上添花式的褒奖,那只能说明我们对于女排精神没能领会精髓。没有一支团队能够长盛不衰。中国女排的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明知道不会赢,也要竭尽全力,为最终的目标竭尽全力。有了这样的精神,纵使女排暂时陷入低谷,也定然能够重登巅峰。
中国女排在国庆节用冠军为祖国献礼,但中国女排能够感动中国,绝不仅仅因为她们夺取了冠军!
气排球的心得体会篇3
本学期的体育课我选修了排球,一学期里有初次接触的新奇,有掌握不好的焦急,有当众垫球的紧张,也有取得进步的兴奋。在老师的督促与鼓励、技术好的同学的带动与示范、搭档的配合与帮助下,我在排球课上逐渐成长起来——由最初连抛球都抛不好到最终成功垫够20个球;由连续好多节课发球不过网到最后开窍,每节课都有进步与收获。整个学期中有许多事情和瞬间记忆犹新,它们或者促使我掌握了这项技术,或者帮我锻炼出了稳定的心态,或者让我享受到了其中的快乐。在此,我想通过排球课上的几件点滴小事来记录它带给我宝贵财富。
“老师说你行,你就行”
刚开始的几节课我对从未接触过的排球非常不熟悉,而且看到很多同学都技术那么好,心里既着急又郁闷,虽然每节课都认真练习还是没有显著的成效,只能勉勉强强完成任务,而且一紧张还发挥不稳定,所以对自己特别没有信心。
记得某节课老师让大家自垫球,基础好的同学练习行进间的,基础相对不好的同学练习原地的,我当然就老老实实原地垫了。练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熟悉了,也开始尝试行进间垫,发现确实难很多。结果大家轮流展示的时候老师也让我加入了行进间垫球的行列。我觉得
自己肯定垫不好,而且又紧张,就说我肯定不行,但老师坚持让我垫。于是我咬紧牙关控制球,终于有惊无险的成功到达了终点。这时候老师说:“你看,我说你行,你就行!”那一刻我突然对自己有了信心,从那以后就相信自己可以做好每一个动作,完成每一项任务。
一学期里还有很多次因为老师的鼓励而产生了动力,使我不断努力和进步。尤其是当一项技术刚开始掌握不好的时候,老师总会适时的再重复一遍要点并且多给一次机会,让我们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鼓励我们放开发挥,最终达到老师要求的目标,成功完成任务。
每一组轮流展示
我在以前的体育课上从来没有经历过每组同学轮流到前面做其他同学看的练习环节,开始时它对我来说是一个大挑战。因为自己技术比较弱,怕在同学们面前出丑,所以很紧张,总是发挥不好。但是经过一次次的尝试我渐渐适应了这个特别的项目,并且发现它带给我了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首先,它使同学们之间彼此更加熟悉,大家根本就不会笑话彼此,反而会互相帮助找出不足,更会对每位同学的优秀表现给予赞同和鼓励,是我们在欢乐的气氛中掌握好技术。另外,它还锻炼了我们调节心态、克服紧张的能力。刚一开始显然会慌乱和不适应,但是经常演练之后,我们渐渐熟悉了这种方式,即使在同学们前面做也可以发挥出自己练习的水平。它给我带来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使我在学习、生活中也受益匪浅。
搭档配合垫球
课上的一项重要内容——垫球——是要两人搭档来做的,它让我明白了配合的重要性,我也因此结识了一个好朋友。
我属于领悟比较慢的孩子,开始时我的搭档比我做的好,垫的稳,所以几乎都是我发过去的球都一左一右的,她要来回跑帮我垫正,很是辛苦。我在练习中也注意学习她的技巧,并且努力摸索门道,随着课程的进展越垫越稳,她终于不用那么累了。可以说整个课程中我与搭档的接触最多,她对我的帮助也最直接,我们就是在互相鼓励与督促中共同进步的。
另外,配合垫球时间一长就与搭档彼此适应和熟悉,风格都很相像。当我们共同数着垫的最多的记录,当我们救起一个危险的球,当我们互相可以感受到对方状态的好坏,默契与日俱增。就像最后考试时老师说的,我垫那么高的球别人都不一定能适应,但我的搭档却每一个都接的很稳很好。这正是我们练习的成果,也是我们默契的见证。
发球的质变
发球无疑是整个排球课最令我头疼的项目了,当其他同学已经可以在发球线后轻松过网甚至直逼底线,我连往前站几步发都很是困难。必须承认在这方面我实在是没有悟性,好几节课都不得要领,着急却完全没有办法。老师讲的要点都听明白了,可就是转化不成自己的动作。我能做的就是每节课不停地摸索与尝试,体会怎么样可以把球“弄”到网的那边去。到了后半学期大多数同学都发得很娴熟我却毫无进展,
眼看考试逼近却毫无头绪,既害怕又着急。我所能做的就是每节课不停地练习,尝试,不放弃。
在离考试还有两节课的时候,我偶然一粒发球感觉用上了身体的力气,顺利过网了。我就依照那种方法和姿势不断重复,终于可以保证大多数发球成功。虽然最后还是发挥不够稳定,但这个结果对我来说实属不易,我已经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这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也使我明白了量变终归会积累成质变,坚持到最后不放弃,就一定可以获得质的飞跃。
对于这学期的排球课,还有许多瞬间记在脑中,许多收获存在心里。感谢它让我熟悉了排球这项有趣的运动,也感谢它使我在运动之外得到了那么多快乐和启迪!
气排球的心得体会篇4
五年级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我加入了学校的女子排球队。
在这之前,我是很讨厌这项运动的。但自从我加入排球队之后,我却发现——排球,是一项有趣的运动,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还让我在此之中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让我多方面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我在排球队里学会了坚强。在这之前,我是一个遇到困难就爱哭的女孩。但是在排球队的训练中,我早已变得坚强——刚练排球是,我总是每天累得一身汗,把自己的手弄的青一块紫一块的,看着自己的手,不由传来一阵阵钻心的痛,我早已想到要放弃,但看着排球队和我一样的成员,虽然也像我一样,但每一个人都坚强的忍了下来。我不甘心输给大家啊!我一咬牙,忍痛坚持了下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师表扬我了!虽然疼在手上,但乐在心里。我熬过了最困难的时候,慢慢的,我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学会了坚强!
在排球队里我学会了团结。小的时候,我常常问爸爸,“团结”到底是什么?在比赛里,我懂得了什么叫做团结 ——团结,是一种让人放松的甜点,是它让比赛里的所有失误都一笑而过,让人镇定。记得,在前不久的比赛里,我们队的同学在比赛里因过于紧张,因而连连失误,连送了对方好几分。但全队成员并没有因此怪罪她,而是让她放松放松再放松,给予她不断的鼓励,在全队成员的努力和我们的加油声下她终于打出了一个完美的球!随着比分的不断上升,对方不经乱了手脚,互相指责起来。这下可好,我们“趁火打劫”,一句赢得了比赛!在这场比赛中,团结把我们紧紧相连,有在比赛的,有在赛场边加油助威的,但无论是谁,大家心中都只有两个字——团结。
在排球队里我收获到了无限的乐趣,欢乐地笑声总是在我们排球队接连不断……不瞒你说,咱们排球队个个都是开心果!来来来,一起来看看吧!快瞧,尚老师又开始指导同学了,“排球应该打在这个地方,你难道不痛吗?”“你看你,接球的时候腿应该是弯曲的,你站的笔直怎么接球?”……我也受了“批评”,委屈极了,眼睛里忽闪忽闪。这时,我们的“王牌”走过来,在我耳边嘀咕了几句,我一下子便“多云”转“晴”,擦掉眼泪,继续练习起来。不一会,我便有了明显的进步!
这打排球不仅让我收获了许多,还让我的成绩有所提高。在长期学习之中,会大量用脑,而参加了排球运动后,可以使我们的大脑得到放松和休息,做到真正的劳逸结合,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使自己的成绩稳中有升。
在排球队的这么多天里,我收获到了许许多多,有酸有甜有苦也有辣。我深深喜欢上了这项运动——排球!
气排球的心得体会篇5
女排精神是中国女子排球队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精神的总概括。其具体表现为: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她们在世界排球赛中,凭着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精神,五次蝉联世界冠军,为国争光,为人民建功。她们的这种精神,给予全国人民巨大的鼓舞。国务院以及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和全国妇联号召全国人民向女排学习。从此,女排精神广为传颂,家喻户晓,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女排精神的激励下,为中华民族腾飞顽强拼搏。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最重要的年终节目之一,今年举办的是第十八届,每年从社会各行各业推选出10位(个)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或群体。
上世纪八十年代,女排以拼搏精神赢得五连冠,成为了当时中国人的模范和骄傲。三十多年来,女排魅力不衰,粉丝遍中华,纵跨几代人。
2019年国庆前夕,中国女排以十一连胜的骄人战绩赢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这也是中国女排第十次荣膺世界大赛冠军,女排姑娘的成就,显露出祖国至上、顽强拼搏、胜不骄败不馁的英者风范,也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动见证。
气排球的心得体会篇6
“很开心也很艰难的一场球。”落座发布会,一脸疲惫的惠若琪的嗓子已经都喊哑了。获胜的瞬间,她紧抱着队友,嘶吼着霸气望着隔网的对手们。
小组赛中,荷兰曾以3-2战胜中国队,也将中国队逼入绝境,不得不在淘汰赛中面对东道主、卫冕冠军巴西队,让中国队九死一生。
然而再次面对荷兰,这场被郎平视为“身后是万丈深渊”的比赛,中国姑娘们却展现出顽强的意志,3-1战胜对手,特别是第三局,中国队在落后的情况下29-27顽强翻盘。
“我们打得比对手更坚定一些,之前荷兰队比赛都是打5局体能消耗太多,我们全打出了团队精神。”赛后,惠若琪认为球队胜在坚定的意志和团队精神。
姑娘们已经顾不得自己的矜持,她们笑的欢畅,激情相拥,任由心中的情感发泄出来。而场边的郎平指导,也是双手握拳,长出一口气。艰难,比赛打的太艰难了。首局,女排一度落后,但最终反败为胜;第三局,相似的剧本,同样的结局。当29-27的比分呈现在比分牌上时,意味着女排已经占据整场比赛的绝对主动。狭路相逢,勇者胜,只有战意更盎然的一方,才能在厮杀中压倒对手。
惠若琪强攻打手出界!将最终的大比分定格为3-1,我们赢了,中国女排时隔20__年,再度打入奥运会的决赛。人们或许还依稀记得,总是笑的像个弥勒佛似的陈忠和,在20__年前带领女排杀入决赛,并最终摘取金牌时的盛况;或许还依稀记得,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杨昊、王丽娜、周苏红、刘亚男、赵蕊蕊,以及目前坐在央视前,担任解说的冯坤。
当年的主力二传,如今坐在屏幕前,看着后辈们征战沙场,眼里满满都是当年自己的倒影。
这是整整一代人的传承。1994年出生的朱婷,雅典那一年理应小学尚未毕业;老大姐魏秋月,当年也不过只是花季少女;至于年龄最小的龚翔宇,更是只有17岁。或许她们,也曾随着自己的父母家人,坐在电视机前,为当年的冠军之队拍红了小手。时至如今,她们纷纷长大,终于轮到自己站到前台,延续女排的荣光。
许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感慨,单枪匹马的中国人是龙;聚合在一起的中国人,就不是那回事了。而在体育赛场上,这一点似乎也在绝大多数的场合都能得到验证。君不见奥运夺金的项目,大多都依靠中国运动员的个人奋斗,相反依靠集体协作的项目,往往无法取得优异的战绩,尤其是象征团队协作精华的三大球项目,总是习惯性的给国人添堵。然而凡事都有例外,比如女排。
某种程度上来说,女排承载着中国体育集体项目的灵魂,象征着团队协作的至高结晶。与荷兰队一战,全队12人人人登场,个个拼命。其实论实力,中国女排并不比荷兰队强出太多。因为每一局比分,中国队都只以2分的优势胜出。然而就是这样惊心动魄的较量,方能显现女排精神,方能彰显英雄本色。
坚忍,顽强,拼搏。胜利没有捷径,从小组赛的磕磕绊绊,仅排名小组第四;从鏖战东道主巴西,最终在两万人的嘘声中以3-2淘汰东道主,到今日力擒欧洲豪强荷兰,复仇成功。中国女排在不经意间,挑选了一条最艰难的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巅峰,近在眼前,已经触手可及。
姑娘们高昂着头颅,带着一身骄傲,不断前行。
北京时间8月17日,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1/4决赛结束最后一场比赛,中国苦战五局,终于在“别人家的主场”击败了卫冕冠军巴西女排。
其实,当第一场中国队以15-25的大比分落败给巴西队的时候,相信已经有很多体育评论员、记者打好了“里约奥运,中国三大球全军覆没”的腹稿。但是,中国女排没有放弃,1980年代就成为国人偶像的郎平也没有放弃——战斗到最后一刻。那一扣球的风情,那漂亮的绝地反击,一分分地咬,一分分把对手逼向死角,最终拼出胜利,这让每个观战的国人热血沸腾。
在这届中国队表现略显平淡的奥运会上,中国女排进入半决赛,甚至比一些项目的夺金更能引爆国人的情绪。
不管结局如何,我们一直都坚信:女排是打不倒的。这种信念,基于女排的传统,也基于的激励。跌倒了,女排会爬起来;赢了,还会争取下一次胜利。
但,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只要女排赢了,大家想到“女排精神”;而一旦输了,似乎就忘了“女排精神”,甚至责怪姑娘们没“女排精神”。到底,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女排精神”呢?
说到底,“女排精神”不是一两次胜利,也不是一两个冠军就能证明的,它并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我们先从被广泛定义的“女排精神”看看: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这些内涵,每一个都指向平时环节的训练,一点一滴做起,它是一种动态的、持续性的状态,而非唯结果论。
进一步看,“女排精神”缘起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上个世纪80年代,百废待兴,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一种精神支撑,女排的崛起,刚好填补了这一空缺。在经历了五连冠的同时,“女排精神”慢慢被确定、推广,被全民接受,这个过程,是从1981年到1986年的跨度。可以说,它和国家一起慢慢地走向世界,用自己的实力让别人知道、认识、了解我们;它也和民众生活的改善同步同轨,并非一蹴而就。
然而,五连冠之后,中国女排的表现几起几落,当年的巅峰表现却难以再续。自此之后,“女排精神”似乎成了女排的精神枷锁。这是哪儿出了问题?
并非是女排变弱了,而是对手变得更强了,比赛有了更大的变数。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对手的变化。当我们察觉的时候,差距可能就出现了。竞技体育的魅力也在于此,更快、更高、更强,赛场上充满变化。
同样尴尬的是,虽然作为三大球唯一达到世界巅峰的项目,但中国排球联赛水平、排球普及、商业化等都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中国的篮球和足球,虽然没有站在世界之巅,它却很好地拥抱了商业,走到了普通民众身边。
这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与其他人的竞争,不只是在赛场上,更多的竞争是在场下;不是单个项目、几场比赛的竞争,而是一个赛事、系统性的竞争。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空喊“女排精神”只能是“唯金牌”论的变种。
今天,不论是体育还是整个国家其他层面,我们已经告别了“从零到一”的窘境;作为竞技体育强国,不必急于用中国女排的一两块奖牌来证明什么。然而,我们也应有居安思危、奋起直追的拼搏精神,不仅在体育,还有经济、科技等方面,我们都有需要追赶的对象。所以,我们依旧需要“女排精神”的鼓舞,只是这种鼓舞,不应该是结果论、唯金牌论的,而应该是过程、系统性的。
第一未必重要,重要的是任何时候都不放弃争取第一的毅力。说到底,“女排精神”并不仅仅是一种体育精神,也是一种社会的精神面貌,只是我们需要换一种思维方式看待“女排精神”。
气排球的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