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国》读后感5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是我与作者对话的方式,让我更加了解作者的意图和创作背后的故事,读后感的独特观点和深度解读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让他们主动选择阅读相关书籍,王科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巨婴国》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巨婴国》读后感5篇

《巨婴国》读后感篇1

我断断续续坚持看了很久,终于看完了。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我对这本书、对作者所表达观点的态度是认可、存疑、否定、赞同的交织和变换,兜兜转转、落落起起。

开始看时,最大的感觉就是:太啰嗦了!同样的话要翻来覆去、覆去翻来没完没了的重复,这可能也是我对心理学作品了解较少的缘故。同时也对作者例举的实例和只凭臆测得出的结论(因为书中多以是“我猜想”、“我认为”、“我猜测”、“我感到”这样的方式得出的结论)不太认同,这也可能与我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不了解有关。

不过对于作者反复表达的一些观点我很认同,比如:所有好的事情都是很多踏实的细节积累的结果,要投入精力在做的事情中、努力与之建立链接;每一个人都应有独立的内心,努力活出真实饱满的自己;对周遭的人和事发放爱和正能量;接纳自己、包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带着爱投入正向的努力来完善……。书中有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有个女孩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别人聪明,完成什么事情都要花费别人三倍的时间和气力,为此很沮丧,幸好她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那我就什么事都花三倍气力去做好了”,这真心励志!(另外还有作者关于孝道和集体主义的观点、虽认同但过于敏感就不评价了)。

总之这本书是作者对自己12年心理咨询生涯以及由此深化对自身认识的心路历程,也是我对自我进行认识的启蒙(我觉得可以这么说)。

《巨婴国》读后感篇2

很早就读过这本书,作者武志红是我国国内目前比较厉害的心理咨询师,有着不一般的经历和思想,这本书一经出版就获得了很大的关注和话题讨论。

书中指出,在当今社会,“巨婴症”似乎成为一种普遍的人类心理通病,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体中。在本书中“巨婴”是指“没法面对失控的,失控会引起他们巨大的无助感”的一种心里感应,他们外表看起来成熟,但心智方面却依然像婴儿一样极其不成熟,无法独立面对和承担,情绪不懂得自控,言行举止不懂得分寸。

这样的心理按理来说应该只出现在婴儿身上,婴儿都想做为所欲为的龙。因为这个时期的婴儿分不清你我,他与母亲是共生的,认为俩人为一体,然而当这种心理出现在婴儿之外的人身上时,那么便是所谓的巨婴,这是一种病态的共生。

巨婴国这本书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从整体上概括了我们中国人普遍的心理状态是婴儿期的状态;第二部分,巨婴心理:共生,则是具体解读一下我们化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就是婴儿找妈,寻求共生;第三部分,中国式好人,则是解读了中国式好人的内在心理及其产生的根,实质是压抑封闭自己需求讨好他人;第四部分,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则通过现实现象具体分析了婴儿期的全能自恋在国人身上的具体表现。第五部分,孝就是顺,则是分析了中国的孝顺化;第六部分,无回应即绝境,则对中国人的巨婴心理进行了解读;第七部分,从龙成为人,则告诉了我们如何从神魔成为人。

再次读这本书,结合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又有了新的感悟:生命就是一场修行,更多的是修炼自己的内心和行为,在文中我们看到巨婴和成年人的区别:巨婴觉得,我一发愿,事情就会立刻按照我的来,否则就会感到挫折。发生意外,巨婴体验到失控,为了解决失控,他们会试着立即找一个责任人或一个原因来,这样,他们的心就可以安定一些。而成年人则知道,好好沟通,在时间上持续,在空间上延伸,事情会逐渐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周围,时常会遇到“巨婴”,尤其在工作岗位中,所以更需要我们在招聘、人才选拔时倾向于选择心理上的"成年人",更确切地说,要选择心智成熟的人。管理心智成熟的人对管理者而言会很轻松,在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这类人的明显特征是能够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驱动,自我认知可以不断提升,同时也能够发挥正能量带动身边的人,在困难面前能愈挫愈勇。但是对心智不够成熟的人,就需要管理者扮演“大人”的角色,要持续付出额外的管理成本,去“取悦”他们,不断的发“糖果”让他们满意,因为他们不满意不但不出活儿,还会产生各种无端的怨言。

如何才能面对困难消除巨婴症呢?这个也是我读完本书这两天一直思考的问题,直到我看了另外一本《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试着找到了一些答案:

1、延迟满足其实就是先苦后甜,它让我们对痛苦的程度进行排序,先解决痛苦大的,然后解决痛苦小的,最后解决容易的。从心理感受来说,这是痛苦带来幸福、还是幸福带来痛苦的问题。因此,如果我们越善于使用延迟满足这个原则,就越能控制自己和使心智越来越成熟。

2、承担责任分清楚哪些问题是自己的,哪些问题是别人的,勇于承担面对问题并想办法自己解决,不要推卸责任。

3、尊重事实世界不停变化,我们得及时调整自己的观念,实事求是。

4、保持平衡保持平衡的关键是放弃,很多人无法保持平衡,是因为无法承受放弃带来的痛苦,比如放弃抱怨、熬夜、依赖他人以及根深蒂固的观念等,这些都会带来痛苦,但是回避这些痛苦,心智就无法成熟。

最后,我也希望自己成为优秀的“成年人”,在实践与磨练中会成长为不折不扣的一流人才。

《巨婴国》读后感篇3

听说这是一本要被禁的书,怀着好奇的心情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成功的下载到了kindle上,最近在往来各家医院及陪床的时候读完这本书。作者提出巨婴的概念,是针对中国人的巨婴概念,从心理学层面分析了人们的一些行为;作者反对孝道,也为此招致许多骂名,在我看来,作者是通过孝道来反对集体主义的思想磨灭了个人主义;作者从人们“巨婴”的表现,影射出了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

原文中对“巨婴”的解释是,一个个体,在身体上已经发育为成年人,而在精神上还保留着婴儿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这些巨婴特点包括:自我意识狭窄,无法预知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可能造成什么影响;人身依附,使自己成为他人或机构的一部分,丧失或出卖个人良知底线;在人际和社会层面,为了操控而操控,无法施与爱或享受爱。在现实生活中会表现出多种的巨婴表现,甚至在当下社会环境下,我们不可避免的都是一个巨婴。

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能量体伸展出的每一份能量,如被看到,就变成了光明,如不被看到,就变成了黑暗。当时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思绪一下子被带走了,首先想到的是我的孩子。有一天大人们都在餐厅吃饭,敦敦一个人在自己的活动空间玩,突然敦敦摔掉了手中的玩具。大人们继续坐在餐厅吃饭,对着孩子问了怎么了,得到的回应是更加激烈的摔打声,而大人们也开始了常规的批评。自己在教育行业多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放下手中的碗筷,走到孩子旁边轻声问:“敦敦,为什么摔东西?”没有得到孩子的回应,我再问:

“你摔东西,是想引起我们的注意么?”

“嗯”

我抱起来孩子“对不起,我们没有关注到你,但是你想引起我们的注意完全可以用别的方法,比如叫爸爸妈妈,或者直接走过来叫我们,玩具摔坏了,你就不能玩了,对么?”

“嗯”放下敦敦后,他自己开心的玩了起来,时不时的叫爸爸来欣赏他的“杰作”。

我想这也许就是能量被看到与不被看到的区别,被看到,就是光明,就是天使,不被看到,就是黑暗,就是恶魔。从小孩子再联想到大人们,作为大人的我们的一些行为反应,的确跟孩子一样,大人们也渴望得到关注,渴望得到认可,否则我们的能量也会转化为黑暗,大人们的控制力较强一些,黑暗能量转化的不会是对外的攻击性,而是对自己内部的攻击性,比如郁闷、压抑等。

自恋。文中作者对自恋赋予了两层含义,一个是褒义,里面更多的是自信的意思;另外一层意思是贬义词,即“全能自恋”,仿佛一动念头,这个世界就是自己的。“全能自恋”在孩子身上表现的很突出,一旦自己的所发出的能量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就会哭闹。在成人的世界里面,杠精、想的多做的少、幻想卓越、对外呈现攻击性、孤独自闭,这些都是“全能自恋”的表现。

文中作者将弗洛伊德说的本我、超我和自我,放到中国人这里,它的准确表达就变成了:全能自恋性的本我、绝对禁止性的超我和软塌塌的自我。正因为我们国家是巨婴国,我们的全能自恋的能量太强了,所以才需要儒家思想来控制这种力量,限制了我们的自由思想。

国家在倡导创新,但儒家传统以及社会权力体系的过度限制,我们没有自由,自由可以让活力自然流动,我们没有自由,也就没有了活力,没有随意伸展的拳脚,自然就没有了创新力。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和李泌为了长安城的安全,可以毫不犹豫的牺牲掉一些人,甚至是牺牲自己。在国外对一个小朋友采访问到,如果要伤害一个人来换来整个城市的安全,你会做么?小朋友回答不会。在今天又看到一个新闻,两个孩子落水了,爸爸选择了先救自己的孩子,而后救起了第二个孩子,但因时间过长,第二个孩子不幸遇难,因此这个父亲背上了自私的名号。

我们的社会结构中,集体主义思想已经根深蒂固,集体主义群体中,你必须低调。除非以一种方式高调——成为好人,即你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别人和集体。因集体主义只允许集体性自我存在,个性自我意味着对集体自我的挑战和背叛,个性自我会被讨厌会被打击。

我曾经跟好多人都说过人并不是为自己活着的,在读了本书之后,我重新审视这句话,嘲弄着自己逃不脱世俗的禁锢。我跟妈妈说过,如果我活的自私一些,我的生活还会过的更精彩一些。但那终究是“如果”两个字。借用文中一句感受最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真心希望,我们能活出这一点——去寻找真正的爱人和爱好,哪怕一败涂地,在所不惜。

《巨婴国》读后感篇4

已经读完一段时间了,我也向许多人推荐过这本书,因为,它把中国人剖析得太深刻了,把中国社会的病根找出来了,以致不被社会所容。真理往往是超前的,相信随着中国社会的成长,民众的觉醒,有一天,它将会作为经典得与传承。

我是被“孝顺”文化所伤害的,而且伤得很深,以致现在只能刮骨疗伤,其中的痛苦,不是一般人可以体会得到的。“孝顺”文化,本来就是一个皇权文化,是社会奴性的根本。为什么老子一定是对的?为什么一定要有尊卑之分?为什么不能像一对朋友一样?为什么不能真诚的互相对待?亲情本来就是以爱作为基础的,没有爱,亲情只剩下皮囊,表面功夫,怎么样都是假仁假义,唯利是图。这样的亲情,没有正能量的传递,只能相爱相杀。中国人内敛,但是,并不是没有爱。只是,“巨婴”社会,是一个不成熟的社会。如果不能觉醒,那么,“巨婴”就会传承下去,代代相传。这个也是隔代教育的悲剧。老一辈,在没有民主的权力的倾轧下,已经奴性化,他们已经完全是一个“巨婴”,这个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作为父母的新一代,我们要抛弃“孝顺”,释放爱的力量,引导子女追求生命的本质,释放自己的能量,这样,整个社会将完全改变。一个成熟的社会,是一个理性的,是一个尊重他人自由和权利,而不会如婴儿一样,没有道理可言。我经常看见一些家长放纵自己的孩子影响他人或侵犯他人,却认为,成年人,应该让着小孩。其实,这些家长是使用作为小孩的权力。如果,他们手头有点权力,那么,也一样会放大这个权力的使用。其实,他们是很悲哀的。在单位,顺从上头,在家里顺从老一辈,而压抑自己的能量释放。当然,这样安稳,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拼搏,一句话,就是舒服。这个是不成熟的表现。就好像一个“巨婴”,吃饱了睡,睡醒了吃,玩。一旦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只会哭闹。要不,就压抑住自己的需求。真的很形象。

我希望可以从我开始,对子女的教育可以完全释放他们的能量,让他们追求生命的快乐。而我,也要成长,不能再作为一个“巨婴”,要释放自己的能量,追求生命的质量。喝茶,读书,锻炼,已经是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再增加一个写作,能够让我记录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我想,这个是多么美妙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生命的本质,就应该是快乐,健康,自然。追求自己所爱,让正能量散发出去。虽然,很累,但是,却很快乐。也是给泺泺做榜样吧。就同泺泺说的,爸爸看书,我就不用看了。但是,我相信作为学霸的后代,智商超群的她,只要追求自己的快乐,她一定也会散发出自己的正能量的,并获得比爸爸更大的快乐。加油,我们一起成长,虽然你不在我身边。

《巨婴国》读后感篇5

中国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乃至心理学工作者,多半都有这样的体会:从学理的角度看,心理学知识说的头头是道;从科研角度看,心理学研究好像也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是,一旦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发现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换言之,心理学知识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有较大的距离。

在大学时读心理学的书籍,总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将心理学理论本土化,这是心理学界的一大难题,任重而道远。

今天,我开始做《巨婴国》的读书笔记,这本书的作者是武志红,国内的一名心理咨询师。书中的见解颇为震撼,最起码不是心理学中的一些老生常谈。心理学在植入中国后水土不服,国内一些优秀心理咨询师可以稍许缓解这一病症。他们一边学习着心理学中的正宗理论,一边接触着国内数以万计的真实故事。他们口中的心理学术语,会给人一种亲切感。

我觉得,武志红干的事情,就是在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前面加上“中国式”三字。

他是一位拓荒者,可他也很谦虚,明白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他说:“作为一名咨询师,我没有治疗理论上的野心,并不太想发明什么新的疗法、有中国特色的疗法,我只想弄明白,中国特色的家庭和中国特色的爱情,是怎么回事。”

心理咨询这一领域的理论基础有三,精神分析学占据了一席之地,武志红属于这一派系。之前我反复研读过精神分析学的一些理论书籍,总是铩羽而归。这一次,希望能从武志红的文章中,看到解读精神分析学的接地气的诠释。

《巨婴国》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关于国与家话题的演讲稿5篇

小学国培数学课心得体会5篇

送教下乡国培心得体会5篇

我爱我的国演讲稿800字5篇

关于国的演讲稿500字5篇

化学国培训心得体会6篇

幼儿国冬至活动方案8篇

教师国培研修总结7篇

化学国培训心得体会通用6篇

语文国培培训心得7篇

《巨婴国》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