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心得体会能够打动读者的内心,让他们与我们产生共鸣,要想写好心得体会,需要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过程,王科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音乐素养课心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音乐素养课心得篇1
xx年九月我到了一个新的教学环境,担任三年级的音乐教师,面对陌生的班级,生疏的学生与优秀的前任音乐教师,让我倍感压力沉重。三年极是低年段向中高年段过度的年级,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创造性思维也开始逐渐成熟。几堂音乐课下来,我了解到这些学生音乐素质较好,且思维活跃,有自己的见解。我该怎么去适应这些学生,并让这些学生们都能喜欢我?该用怎样的课堂语言去吸引他们?该怎样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音乐?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
我还深深得记得第一堂三年级的音乐课,上课的班级是三(2)班,从其他老师的口中让我了解到这是一个非常的班级。这堂课,我是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教学流程上下来的:首先是进行自我介绍;接着让学生了解本册书中要学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学习新课;最后让学生进行歌表演。本以为这样的设计是很理想的,可谁知一节课上下来,弄得我是哭笑不得。这班学生太过活跃,令我应接不暇。我刚刚管理好一组可另一组却又乱了,于是我使出浑身解数,什么“小嘴巴,闭闭紧”“一二三,坐坐好”,等等,好不容易让学生静下来,可不到三分钟,他们就又开始在座位上各抒己见了。当时我真是心乱如麻,不知如何是好。幸好,最后一个环节在我再三强调下,学生总算是配合地完成了我的教学内容。课后我想了很多,最终我想是不是我的课堂语言和课堂组织方面还欠妥当,所以学生会如此“活跃”。于是,我在以后的课堂上,每个环节前都设计了导语,还进行了分组竞赛,让每组学生通过说、唱、演、画与各单元主题相同或相近的内容。以后的课堂上学生的兴趣变得非常浓,表现得十分积极,同时也比较守纪。看到学生在课堂上露出的甜美笑容,我的心里也乐开了花。这让我感受到一堂课的设计要有血有肉,不仅要注重课堂各环节的设计,还要注重教师的语言表达与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在有趣的、快乐的氛围里学习音乐。
通过上述上课情况的对比,以及平时上课的感受,让我深刻体验到新课标下音乐教师的语言表达、课堂组织与快乐教学的重要性,也真正体会到我们教师的快乐来自于学生,只有学生快乐了,教师才会快乐,才会充满自信。
音乐素养课心得篇2
一、改变观念、推进教学改革
通过培训我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名音乐老师,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创新,用新思想、新理念来支配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力求全面贯彻课改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积极有效地引导下,都生动活泼地学习,促使他们全面发展,我们的任务是诠释艺术的内涵,解读艺术的精华,简单地呈现适合学生的接受,现代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学生的心里成长,对心灵的塑造努力发挥自己的专业素质,把爱与知识播送给每一位孩子,让他们健康、个性地成长。引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给他们旋律人生,享受人生旋律。
二、以审美为核心,激发学习兴趣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让学生的身体和思维真正地“动”起来。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都受主体情绪的影响。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下,人的自主探索和体验的状态最富有开拓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只有课堂充满生动活泼的心理气氛时,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情绪才会高涨,兴趣才会浓厚,思维才会活跃,学习效率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对学习环境与氛围的创设,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注重个性,培养能力
在实际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引导学生去感受、欣赏、理解美,启迪学生去想象美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建构起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这次培训,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互相学习的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先的传统学习模式,更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学习观念、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为我们今后的人生开辟了新天地。我要把汲取到的先进理念、思想运用到工作中去,让此次培训的价值在工作中得到最大的体现。短暂的集中学习虽然结束了,但网上远程学习还在继续,我相信这次教师培训带给我们的将是不断探究,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自我的永远的研修平台。
四、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面向全体学生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每一个孩子的天性都喜欢音乐,乐于自我表现。可如果总是单调呆板地教学,就违背了孩子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时间长了,孩子的兴趣就会丧失。大部分的孩子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每堂课只有少部分的好学生来勉强配合老师完成教学活动,长此下去又怎能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呢?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恶性循环,我在备课中注重备学生、备教法,采用灵活可行的教学形式来组织进行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可能和空间。
五、加强合作,鼓励创造。
音乐学科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需要学生的各个感官都积极参与,而且更需要学生形成一股合力,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尤其是处在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今天,如何在课堂上给学生留点“交往”空间,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进行良好的交往与合作,共同去探究新知、获得新知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因为有了这层思想上的认识,我在教学中就比较注重学生小组学习与竞赛的环节设计,抓住教材中生动有趣味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地合作创造,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集体学习的乐趣,都分享集体合作成功的喜悦。
通过培训我重新审视了我的音乐教学历程,使我对今后的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这一次培训活动后,我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咀嚼、消化,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要不断搜集教育信息,学习教育理论,增长专业知识。课后经常撰写教学反思,对该堂课的得失有所记载,以便今后上课进一步提高。并积极撰写教育随笔和教学论文参与投稿或评比活动,我的未来目标是通过自己的不断磨砺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我有信心在未来的道路上通过学习让自己走得更远,要想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教师。
音乐素养课心得篇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深刻感到《音乐标准》中关于音乐课程价值理念的表述,课程总目标的建立:以及要求从“感知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四个领域构建教学内容和标准,是强调了学生经验与学科知识与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表明了突破传统上以(学科知识)教材为中心的旧格局,上升到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出发点,培养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的新局面。
一、课改带来的惊喜是什么:
1、教学理念的渗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兴趣音乐为动力,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学生的齐唱,对唱,领唱、小组唱、听录音机中的对歌曲不同处理的合唱等等,都是围绕“听”(听觉的体验)这个中心来进行。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这个音乐教学中心环节,让学生通过聆听深刻地感受到歌曲的美妙,学生就会有了学习歌曲的欲望。
2、教师角色的转变。“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互敬互爱,给彼此建立一种健康,向上的学习与合作的氛围,对课堂教学无疑是积极的。音乐课上老师关注不只是音乐知识和技能,而是帮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提高音乐感知和鉴赏能力,拓展音乐综合文化视野,从而形成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审美的探索、创造的态度与方式。因此在这样的认识的前提下的教学老师和学生都比以前爱上音乐课,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与学生走到一起,教师以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对于学生回答的各种答案始终面带微笑,让学生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具有独特的看法,因为音乐不追求统一答案,音乐尽量不结束真理。既是出色的导演又是忠实的观众,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要求学生掌握的音乐知识通过教学活动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接受。
3、以生为本,重视学生音乐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整合发展。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对学生资源的合理开发。教师不是全才,更不是完人,学生也不可能可能永居老师这下,面对飞速而来的多种媒体,学生受教育的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为此我们的课堂应该及时改变教学模式,让课堂不公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展示自己能力才干的天堂,这节课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学习,教师从中倾听、观察、随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借助小组活动,学生资源开发通过通过小组的学习活动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每个小组成员能力各有高低,小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取长补短、互帮互助,更有利于学生的交流合作。“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节课利用了有效的教材资源,运用了多样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各种音乐实践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用,在实践中学习思考,学会汲取,学会总结,最终将知识的获取过程自觉转化为一种实际的学习能力。总以为学生随着年龄的长大,自我表现的意识,对成功的体验,没有年龄小的学生强,孰不知,只要给他们机会,给他们时间,他们比任何时候都喜欢将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这是始料未及的,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大胆放手展现自我,课堂气氛活而不乱,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配合,让听课老师都深受感染,这是这节课最亮的闪光点。达到了让学生兴趣音乐先让其喜欢上音乐课的目的。
4、为贯彻新音乐课改的精神,音乐教研、音乐培训等活动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多层次多形式的教研培训得到广泛的发展,一年来,我们分别在各个学校组织开展了全县性的及片区性的音乐课改课堂教学活动;召开了课改阶段性小结会议;举办了全县音乐课改实验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教学课件评选活动;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成立了县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研究会;组织部分音乐课改教师培训班;各中小学分别举办了观摩教学、教学研讨。
二、教材教学建议
(一)重视歌曲教学方法的研究。三年级要打好歌唱(独唱、合唱)基础,良好的习惯和技能要建立起来,课前要充分备好每首歌曲;教学中要采用模唱、接唱、对唱、编唱、表演唱的方式训练学生的齐唱、合唱;要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在歌唱内容和内涵的感悟和审美。
(二)要以生为本,大胆调整教材歌曲内容,动听的歌曲应该让学生多体验;不好听的,建议不唱,选择课本外好听的歌曲,尽量使学生保持对歌唱以及对音乐的兴趣。
(三)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感知与鉴赏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拓展综合,如,加上朗诵、拍手、律动等。
(四)“表现”是音乐教学活动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是学生价值取向的反映形式也是教师实施教学方式、策略、评价的依据。从各个版本的教材中,都能感到,对于各类音乐学习都有提出具体的音乐表现的要求和做法(如,艺术教材有:歌唱表演、聆听表演、律动表演)。对此我们要重视“表现”的研究,新的音乐课标在“表现”领域提出具体的要求,说明了一切音乐教学活动都离不开“表现”。都应该是边学习边表现,特别是音乐双基的学习更要求在表现中落实。
三、课改存在的问题及音乐教师的反思:
(一)存在问题:培养时间短,对课改理念不透彻,无法将理念带入课堂教学,仅仅是流于形式;存在教师对课改缺乏热情、主动。
(二)音乐教师的反思:
1、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发挥音乐教育教学优势,体现音乐课堂教学的人文特征。音乐教学的人文特征与其他人文学科不同的是:在音乐要素的探知、音响感受以及歌唱、奏乐等表演活动中发现音乐独特的艺术形态:和谐、优美、欢快、激昂并从中获得语文学习、美术学习不可替代的审美和情感体验。根据这样的理解,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尽量向学生传递优美、生动和多样式的音乐,如a老师的奏乐、歌唱、表演、语言都要力求准确、优美;b课堂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经验和需要入手考虑不好听,不好唱的音乐不要强调学生听和唱,或者学生会远离音乐课堂;c不要为了综合而削弱音乐丢失了音乐的个性的特质。
2、“综合”应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课堂上和综合;二是课程的综合。音乐课堂的综合,应该是以音乐为主线的音乐间以及相关文化间的综合,要自然、生动。如欣赏电影音乐,首先想到的是音乐,为了探索电影音乐的性质和牲,必然要涉及到电影表演艺术形态和情节等。总之,主和次要明确。而课程上的综合应该是分别由不同艺术学科的形成单独切入教学,构成的艺术综合课程。不要片面的把“综合”理解为在一堂课内多门艺术的拼凑和叠加。
音乐课堂不应该只关注音乐教学舞蹈、戏剧、电影也应适当的、有计划的进入音乐课堂,拓展我们和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审美品位。
3、合作学
习不能流于形式。“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新理念,有的学科包括音乐教师实话这一理念后,提出质疑。我个人的看法是:”合作学习对于音乐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一直存在于音乐课堂中,关键是合作质量和效果。音乐课堂教学切实离不开合作(全班、小组)。那么,我们要深入研究“合作学习”理论和方法,使之科学地运用音乐课堂中,优化教学过程与质量。
4、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要多元多样,不应该还是沿用传统习惯和教学模式,既:纯粹地围绕一个音乐作品以歌唱、欣赏为主的教学,或者是歌曲和欣赏综合的教学。应该建立更多样的教学模式,如,主题下的音乐要素体验与探索的综合音乐感教学(节奏、旋律、力度、音色)如,民族基本舞步、歌曲创作、打击乐器等的教学。努力拓宽教学内容和模式,让学生感受更丰富的艺术文化获得更生动而多样的艺术养分。
音乐素养课心得篇4
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而儿童歌曲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最能表现他们欢乐的心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努力融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于唱、玩、敲、动之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地学习。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故事激趣:
把音乐教材编成故事导入新课,使教学过程故事情节化,常能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情境。如我在讲《保护小羊》一课时,出示大象、熊、刺猬团结一心战恶狼的图画,配乐讲道:一个夏天的早晨,天气分外情朗,一群小羊唱着歌上了山岗,吃着又嫩又香的鲜草。突然,山坡上跑来了三只恶狼,眼睛里闪着可怕的绿光,吐着血红的长舌头,一步步向小羊逼近。小羊看见恶狼来了,吓得拼命地大喊起来:“大象爷爷救命啊!”“熊崑哥哥,救命啊!”正在远处做游戏的动物听见叫喊声,飞快地跑过来……通过我绘声绘色的叙述,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角色,为新课的导入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律动导趣:
音乐是时间艺术,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根据课程节奏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律动训练,不崑但可强化学生的音乐节奏感,而且可减缓教学坡度,为新课的传授增加情趣。我在教授《彝家娃娃真幸福》时,先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中寻找节奏,崑,再通过朗读、视谱和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动作学习,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得牢,饶有兴趣地获得了本课具有舞蹈性的节奏。
三、击乐促趣:
教完歌曲的词曲后,我一边让孩子们演唱,一边用打击乐器伴奏多声部节奏。这样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不但能主动地去参与音乐实践,去直接感受音乐,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克服了音乐课以唱为主的枯燥乏味,使课堂氛围生动活泼;同时也巩固了节奏概念,增进了学生对音色的了解,掌握了乐器的使用方法,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另外,学生要在唱、跳、奏、听、看中做到整体的协调和谐,无形中也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游戏引趣:
教学中边唱歌边游戏是激发学生音乐欲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我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崑听音训练时,做打电话游戏:我在琴上弹出三度音程;do、mi;问:“喂,你是谁?”
学生回答:“我是do,mi”就这样将抽象、枯燥的听音练习在游戏中愉快地完成了。为了崑让学生牢记某种音乐符号,我采用了学生们喜问乐见的猜谜形式教学。我问:“弟兄两个一样长,一个瘦来一个胖,站在队伍最后面,曲终歌尾它站岗。”学生猜谜回答:“它是终止线‖”。我问:“弟兄两个一样长,两双小眼来对望,他们俩个告诉你,回头再来唱一唱。”学生猜谜回答:“它是反复记号:‖”。类似游戏活动妙趣横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五、表演激趣:
小学生天性好动。利用他们这一特点,把表演融入教学,增加课堂情趣,无形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达到育人目的。如在教授《理发师》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根据歌词内容讨论,自编礼貌待客的各种舞蹈动作:请的动作;面带微笑向顾客问好;剪发的动作由右向左剪动,身体随之运动;照境子的动作;伸出拇指夸奖……,最后让学生戴上头饰,将这些模拟理发的动作与节奏、体态律动结合起来,在优美的旋律中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地唱跳,既使学生情绪欢欣饱满,又培养了他们即兴创造能力。
六、图画拓趣:
美术和音乐都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是声音的艺术,美术是形象的艺术。它们都属形象教育的范畴,都反印一定社会生活,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如我在教授《粗心的小画家》时,当出示“小画家”画的四条腿的螃蟹,小尖嘴的鸭子,圆耳朵的兔子,没尾巴的大马四幅图后,学生常会笑得前俯后仰,乐不可支,致使学唱时陶醉在音乐情境之中,边唱边即兴表演,将整个音乐形象表演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崑达到境中感知,境中悟性的目的。
七、欣赏孕趣:
音乐欣赏不仅可使学生扩大音乐视野,积累音乐语汇,还可培养他们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如在教授《小海螺》一课后,让学生反复听录音,引导学生捕捉每一跳动的音符,掌握旋律流动的美,同时我带领学生随着音乐摇摆身体,拍手等动作,用之体验音乐所表达出的孩子们置身于大自然中的真情实感及风格崑特点,在他们心中播下兴趣的种子,从而逐步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方面来。
八、电教渗趣:
根据小学生好奇性强。对生动、形象的材料感受性强,在感知时无意注意占优势的心理特点,利用电教声、光、图、色俱佳的优点新授,有时可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讲《保护小羊》时,我一边讲故事一边指导学生看屏幕上小羊吃草,恶狼跑来,大象用鼻子摔狼,熊用巴掌打狼,刺猥用刺戳狼等灯片,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使之成为联结儿童情感的纽带和桥梁。
音乐素养课心得篇5
我是一名兼职的农村小学音乐老师,有幸参加了怀化市(国培计划)小学音乐教师远程培训。
农村小学音乐课就等于简单的唱歌课,上一节,教一首歌,便算是完成了任务了。这次培训学习,我观看了很多优秀的音乐老师的教学视频,也学到了不少的音乐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在这里,将这次学习的一部分感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个总结。
新课标指出: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那么如果做到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质呢?我看到培训视频中很多老师的音乐活动设计,在许多地方都提供了学生的创造空间:比如,尽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地敲击方法,在敲击中掌握三拍子的节奏。又如,创编歌词:当学生能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后,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小小音乐家,改编原来的歌词,自信、大胆地向大家介绍自己心爱的乐器。“创造中体验”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创作成功带来的喜悦。
那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做到这些呢?
一、启发想象,唤起学生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及所谓标准答案的限制,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牢牢束缚着老师和学生的思维,甚至自己曾一度认为:把学生教得没了任何问题是教学效果好。现在反思,其实这种教学观念,完全忽视了学习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古人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学不问,难有学问,思维从疑问开始。在艺术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比如,我在教学三年一期的“摆手舞”这一课时,有学生就问:摆手舞是怎么跳的?我不做正面回答,我用风琴伴奏唱“摆手舞”,让学生想像一下,在歌声里,你会怎么跳这个“摆手舞”,先是有几个女同学开始做起了动作,我顺势引导他们跟着音乐的节奏来跳,这时,男生也有人开始跳起来,动作各种各样,但都能跟随节奏,同学们跳得可欢了!这时,我再跟他们讲关于“摆手舞”的相关知识:摆手舞,是湘西土民族独有的一种民间舞蹈,每年的正月初三到十七是他们的“摆手节”,土民族男男女女,成千上万的,会围成一个个的圈子,摆动双手,迈起健美的步子进进退退,他们以这样的舞蹈为新的一年祈福。然后,我再弹唱一遍“摆手舞”,同学们想像土家人民围成圈子跳起“摆手舞”的欢乐情景,再一起边唱边跳“摆手舞”。这样,学生们在学会这首歌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想像,并且体会到了音乐与舞蹈的韵律美。
二、弱化传统环节及概念教学,注重体验。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过于强化音乐知识学习和技能的训练,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不能灵活应用,课堂学习机械化、成人化;教学环节板块化,教师教学感到枯燥无味,学生也觉得学习没有了生趣,这些都与新课标的要求相违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本节课教师努力突破传统发声、节奏练习、听音练习的框框,将发声、节奏、听辨练习融于歌曲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用自己的方式充分去体验、感受,知道怎样的声音更美及二拍子节奏的特点,同时不知不觉中获得听辨能力的培养。
三、音乐教学的多元化。
以前我的音乐课是一上课就教歌唱歌,其实音乐的内涵是那么的丰富,学生完全没有体会到感受到。所以,我充分利用音乐丰富的元素,让学生来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比如,我会把将音乐课上成一节“朗读课”,让音乐与朗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体会文字的优美、在朗读中享受音乐在情感上的共鸣;我会用一节课专门来让学生来感受“节奏”,通过拍手、拍膝、敲桌、跺脚,创造出各种节奏来;我会让哼唱(或者用风琴弹奏)听各种不同风格的乐曲,让学生跟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用形体来表现乐曲的情绪或情感,尝试用自己内心与音乐交流。
总之,通过国培活动,我感觉自己在对新目标的理解上、在教学理念、在教学方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作为音乐教师,我也更应该不断反思,努力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音乐素养课心得篇6
很高兴能听老师的音乐素质课。之前对音乐的认识就是摇滚、流行和纯音乐,而且长期以来就认为这些就是音乐的全部。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摇滚和流行乐的喜爱慢慢在变淡,渐渐纯音乐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享受。我喜欢中国古典的音乐,二胡、古筝、扬琴等等,最喜欢的作品有《二泉映月》、《梁祝》、《高山流水》、《古刹幽静》等等,尤其喜欢这些乐器弹奏出的韵律。近两年无意中听到了窦唯的音乐演奏,很喜欢,一下就迷上了。不过听了老师的课,我意识到歌剧与交响乐的重要性。
我听过的歌剧和交响乐很少很少,印象最深的是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忘记了是在初中还是高中时候,英语老师播给我们听得。当时的感觉很复杂,觉得这音乐好像有股力量似的,把每一个人的情绪都染得充满激情。音乐本身好像是在向听众诉说些什么,可能是种坚定的信念,又可能是激流勇进过后对人生发出的慨叹,总之这曲交响乐让我体验到了从前没有体验过的音乐感受。我才发现,原来音乐是可以表达出力量和信念的艺术形式,而不仅仅是为了使人愉悦和供人休闲的。
听老师讲了莫扎特、贝多芬、柴科夫斯基、舒伯特等音乐大师的生平简历,我自己又找了些资料进一步了解这些音乐人物的命运与其音乐的交融,更能体味出他们音乐的独特而又复杂的内涵。
莫扎特也许是最有天赋的一位音乐大师,说他是为音乐而生的可能也不为过。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玛丢斯。莫扎特生于萨尔茨堡这个至今为全世界音乐爱好者顶礼膜拜的水秀山清的美丽城市。我想美丽的大自然风光和朴素的风土人情对这位音乐大师性情的陶冶有一定的帮助。美丽的景色往往能生出美丽的心灵,而美丽的心灵也常常能造就超凡脱俗的艺术追求,一种至臻至美的艺术理想。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都把莫扎特称作是音乐的基督。而且曾有人这么说:“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我想,这便是对莫扎特高尚的人格修养与优雅的内在性情最好的明证。这与萨尔茨堡宜人的风光构成一幅和谐的城市素描。
莫扎特还拥有很强的忍耐力和不畏强权的自由意志。在1772年到1781年之间的九年萨尔兹堡宫廷的管风琴师职业时光中,虽然萨尔兹堡大主教的颐指气使,任意欺凌使莫扎特无法忍受,可是他依旧坚持不懈的进行音乐创作,许多优秀的作品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功夫不负有心人,1781年崇尚自由的莫扎特终于等到了脱离大主教种种束缚的时刻,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拥有自由身份的作曲家。虽然九年不堪的创作生涯对一个作曲家老说也许是致命的,但莫扎特以他坚强的忍耐力赢得了时间,冲破人生路上一个重要关卡。这些性格中的优点在他日后拜师学艺、蜚声世界音乐界的历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人类对抗命运史上光辉的一笔。
贝多芬或许是被后人提起最多的音乐家的名字。这或许是因为他的失聪,也或许是因为他辗转坎坷的一生。总之贝多芬的生命历程对任何时代的人来说,都是一堂生动的励志课,人们从他经历的波折中能学到很多已经被自己时代所淡忘的人性品质。在失聪的悲剧中站起来的贝多芬大呼“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而现在,全世界都听到了。他用音乐打败了时间,然而更为可贵的是,他用意志冲破了命运对音乐的阻挠,在他战胜了失聪的那一刻开始,他便像一尊巨人雕像,屹立在每一个后代的生命旅途旁边。他用他那高贵的灵魂和暴风骤雨般的旋律指引着我们、陪伴着我们。
天才的贝多芬曾经被人称作“第二个莫扎特”,然而他的命运却与莫扎特似乎恰好相反。1770年12月16日的德国波恩,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诞生于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是当地一位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个厨师。现在回想起来,假如他的父亲不是喜怒无常、嗜酒如命,也不想借用他的天赋来做摇钱树。假若他的父亲像莫扎特仁慈的父亲一样,在童年时期为他创造一个舒适安逸的音乐学习环境。那么世界上还会有贝多芬吗?答案也许是肯定的:会,不仅会,而且更应该会有贝多芬。当然,父亲的打骂和严厉逼迫对贝多芬日后精湛熟练的音乐技巧起了很大的帮助,但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适用这种望子成龙的家教方式。恰恰相反,大多数的眼里强迫只会使一个天资聪颖的孩童才华早逝,像《伤仲永》一样。幸运的是贝多芬没有才华早逝,4岁起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使他在7岁登台便首获成功,随后又在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就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这些传奇般的童年经历和莫扎特如出一辙。
17岁,贝多芬第一次来到维也纳。在这里得到了莫扎特的赏识,并求学于他。莫扎特在第一次听到贝多芬的演奏后曾对朋友们说过“有一天全世界都会听到他的声音!”。这段大师与大师之见的惺惺相惜也被后人传为佳话,大抵正如一句中国古话所言:英雄所见略同。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贝多芬的内心充满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1789年,当法国发生震惊世界的大革命时,贝多芬是其中的一个坚决拥护者。他的《第三交响曲》命运恰如其分的解释了他的政治抱负。《第三交响曲》原本是要献给贝多芬心目中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拿破仑的作品,然而当这部作品完成时,贝多芬听到了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他一怒之下将献词撕得粉碎。后来这部作品虽然名义上是献给了维也纳罗布科维兹亲王,然而贝多芬的内心还是把他视作献给拿破仑的《英雄交响曲》。可以这么说:《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为人类的自由、平等、博爱而创作的,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赞美拿破仑的英勇,也不仅仅在于赞美法国大革命的胜利,而是站在人性的高度上,对人人生而平等这一伟大的人类共识而庄严宣誓。
贝多芬也有忧伤的一面。小学课本里有一篇文章:《月光曲》的传说,大家应该都记得。文章中讲述《月光曲》是为一位喜爱音乐的盲人姑娘而急性弹奏的钢琴曲。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事实上《月光曲》却是为爱情的忧伤而作。后人多以贝多芬与朱丽法塔"贵恰尔第的恋情来解释《月光曲》中忽明忽暗的哀伤和无限的沉思。可以看得出,贝多芬虽然在人情世故上疏忽大意的很,在爱情上却是细腻而又脆弱的。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如果没有细腻的心灵触觉,如果没有敏感的精神嗅觉,那么伟大的作品谈何震撼人心、引人深思?
贝多芬的耳聋发生在1798年的夏天,此后的数年间,他的耳聋不断加重,这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贝多芬曾经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道:你所亲爱的贝多芬,完全是一个不幸的人,他已经在和自然与神相冲突了!
然而,对于熟悉音符的贝多芬来说,耳聋并不意味着创作的终结。恰恰相反,疾病却激发了他对待生命的坚定信念。这个时期的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高峰时期,大量优秀的作品从他的手中谱写出来。他经受着耳聋的折磨,于是在音乐中寻求一种人生安慰,而这些作品也反映了他面对耳聋时的苦恼于彷徨的心境。这两股力量不断地作用在贝多芬的精神中,愈发成就了他作品中的深刻情感。此时的贝多芬,音乐是苦恼的赴诉处,同时又是苦恼的逃避所。音乐已经与他整个心灵融为一体,听他的乐曲,便是在探听他晚年的心路历程,倾听他内心的独白。没有比这更让人能有所收获的音乐了。贝多芬去世前耳聋了二十多年,平时他日夜希望自己的耳朵能复聪。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断断续续地说:“到了天堂,我就能听得见了。”床旁侍候的人无不潸然泪下。而贝多芬的伟大即在于他让凡人听到了天堂的声音。
音乐素养课心得篇7
小学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课程的不断深入,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面临严重的挑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开始关注课堂的开放,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想象和创造的环境,始终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之中。音乐教育出现了全新的、可喜的变化。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学习音乐新课标中的一些体会。
一、转变视角。
新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吸收了现实生活中新颖的音乐场景,构建了丰富的教学形式,教材汇集了许多新信息、新设想。新教材还设计了学生进行音乐创造的生动情景,如“音的强弱”、“音的长短”等,教师要利用教材创设的情景,让学生体验感受。比如,“音的强弱”一课,以音乐故事的形式出现,先将动物的叫声引入,以自然界的声音引到生活直至音乐中,从生活开始、到生活结束。这样的课,寓音乐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感受、鉴赏、表现音乐,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尽量让学生参与,置身于具体情景之中。
二、转变学习方式。
在教育变革时期,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以学生为本,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传统的唱歌课、音乐知识传授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助者或促进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及综合式的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这一切,旨在改变过去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在亲身体验或实际模仿的过程中,怀着探究的兴趣,主动学习。
三、转变教学重心。
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
比如,以唱歌为主的课,不光是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学生还可以自主地选唱歌曲,并有当众表演的机会,有时甚至是以学生选唱为主。乐器演奏则强调学生体验、参与、探索的乐趣。听赏课曲目的选择则要为学生提供多听、复听、对比听的可能。
音乐素养课心得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