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和资源,提高效率,在写体会的过程中大家一定都有着独特的思考能力,下面是王科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反思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反思心得体会篇1
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培养学生一辈子都受益的良好的行为,需要全体教师和管理者,甚至全社会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
习惯是人生的主宰,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一个人受害终生;相反,良好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受益终身。“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人生!”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学生中存在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种.种缺乏基本道德素质的现象。因此加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养成呢?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规范养成、规范学校管理制。
首先,在卫生习惯方面,要以“我也是班集体中的一员”的身份加入到班级队伍中去,在学习习惯方面,主要是纠正了学生们在听、说方面的不恰当的做法。如老师讲课时,同学回答问题时,他们时常中途拦截;甚至不听清楚问题就开始自顾自地发表意见。在班干的培养方面,鼓励他们大胆工作,教给他们一些工作方法,帮助他们树立威信,同时对班干部严格要求,告诉他们要以身作则,这样才有资格去说服其他同学,熟记校规校纪、班规班纪。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使学生的养成进一步得到落实。期末通过半学期的综合情况再评出班十佳学生。当然如果誰违犯了班级常规,或者某项任务没有及时保质保量完成。也会在周评价表上显示出来。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些同学的学习成绩相继提高,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集体荣誉感强的良好班集体。
(二)抓好学生的养成
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搞好学习的前提。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主动积极地学习,并且愿意搞好学习。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素养高低的前提。一个人的举止言谈就能看出这个人教养如何,如说话有礼貌,不在严肃的场合说笑、随地吐痰扔垃圾,不出口污言秽语,主动学习,主动做好分内之事,助人为乐等等,这样的人是品德高尚的人,是受人们欢迎的人。
(三)警句的鞭策作用
如何使学生在感悟中明白甚至于接受“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从政治、语文课本中搜集了一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古语、名言、警句,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大堤,溃于蚁穴”、“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等,把他们请到德育的课堂,引导学生把握它们的意旨,领悟其中的内涵,牢记它们说明的道理,实践其中的真理。名言、警句具有鼓舞人、人的作用,能发挥良好的警策作用,效果不可低估。
(四)养成课前预习习惯
培养了学生的预习习惯。我认为学生的预习习惯在和其它习惯比起来,它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特别是对于学习语文、数学等学科来说麻烦更大。比如说一篇课文,学生要是没有提前预习的话,那就对课文一点不熟悉,字音读不准,句子读不通,文章的主要内容更是不了解。老师在安排的课时内进行教学活动的话会费时费力,效果也不佳。学生的预习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预习时有不懂的可以标注,等到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予以解决。
(五)多元化教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管理也是如此,要坚持软、硬兼施的原则,既要“硬落实”又得“软管理”。比如:通过组织“谈理想”和“小法庭”班会、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引导到有意义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精神。
总之,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管理和培养。作为学生老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定位。用自己对工作的忠心,对学生的爱心,对生活的热心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行为的转变。
反思心得体会篇2
昭苏县环保局积极开展 “四项纪律”活动,学习活动开展以来,环保局全体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勤政廉政的思想意识进一步增强,并形成了风廉政建设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了风廉政建设制度。
根据昭苏县关于在全县员干部中开展学习贯彻落实四项纪律活动要求以来,昭苏县环保局积极召开动员大会,对“四项纪律”学习活动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开展的时间安排做出全面部署,并成立学习领导小组,编制学习活动方案,为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对《同志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张春贤同志在自治区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及《李学军在伊犁州机关作风建设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中国共产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县委、县政府相关规定等材料的学习领会,昭苏县环保局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分别撰写了各自学习的心得体会,并认真对照自身工作实际,撰写自查报告,就自己在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工作作风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整改提高。
目前,“四项纪律”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已在昭苏县环保局每一位员干部的心目中生根发芽,他们将时刻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做一名廉洁自律、爱岗敬业、为人民服务的合格员。
反思心得体会篇3
通过参加廉政警示,心灵上接受了一次洗礼,思想上受到了很大震撼,工作中每个人要以此警示自己,防微杜渐,警钟长鸣,牢牢树立执政为民,做到常思贪欲之祸,常除非分之想,常修为官为德,常记公仆本色,真正做到上不负,下不负民。
警示一:员领导干部背离的宗旨必将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放松性修养和锻炼,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不能保持警惕、保持冷静、保持操守,更没有慎独慎微,忽视从根本上考虑人民的利益,不甘清贫,崇尚拜金,最终导致走上犯罪的道路。
警示二:员领导干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在危害的事业的同时,自己也必将遭到“身囚”之苦。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正确的行使就能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反之就会成为以权谋私的魔杖。从领导到囚犯往往是一步之差、一步之遥,不能用自己的政治生命、青春年华、人生自由和完美的家庭去以身试法换取身外之物。
警示三:法制观念淡薄,待人处事没有保持应有的警惕性和纯洁性,必然导致行政行为的畸形。通过警示宣传片上几位现身说法的罪犯,他们声俱泪下的忏悔,他们痛悔莫及的警醒,他们对自由和生活的渴望,给我们实实在在地敲响了警钟。这些典型案件告诫我们,领导干部一旦贪欲膨胀、利欲熏心,就会丧失理想信念,在金钱面前打败仗;一旦追逐名利、捞取功名,就会导致急功近利,贻误事业的发展;一旦恃权轻法、心存侥幸,就会触犯法律受到制裁,变成人民的罪人。
通过警示,结合岗位实际,主要有三点体会:
体会一:牢记宗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为人民排忧解难的需要。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自觉摆正自己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满腔热情和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群众,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群众谋利益。员干部,应该时刻牢记一个共产员的标准,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勤政意识。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体制大转轨时期,人们的经济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都大大增强,但由于各种文化和思潮的磨擦、碰撞,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员干部一定要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务必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种.种诱惑,不断增强监督意识,始终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更好地为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体会二:勤政为民,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世界观的改造是一个需要不断磨练的过程,个人思想境界的提高,也要不断地学习与自省。纪国法,是对每个国家工作人员的要求,执行得如何,体现我们对和国家的态度与行动。干实事,就要在行动上有所体现。对于风廉政宣传活动,不但个人要积极参加和践行,还要影响和带动周围的同事,知荣耻、树新风、促和谐,为民、务实、清廉,力求在思想认识上达到新的高度,在加强纪律、改进作风、推动工作上取得新的进展。
体会三:廉洁自律,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如何对待权力、地位、利益,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作为一名员干部,我们要时刻铭记自己是人民群众的公仆,而决不能是特权利益的拥有者;不仅要从思想上、更要从行动上做勤政为民、廉洁自律的模范。要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时刻牢记:修身立德,廉洁自律,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改造和道德修炼,淡泊明志,固守节操,洁身自好,经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贫,警钟长鸣,永葆员干部清正廉洁的本色。
反思心得体会篇4
有位伟人曾说:“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的目标是“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具体的归位,就是依靠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去影响每一位学生。要说何为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我看来,道德的好坏并无严格的法律依据,它随人们的思想观念体现于非正式的舆论之中。所谓的明善恶、秉正义、知荣辱等都是人们意象中的代名词。所以我说,道德立于心、工作成于手。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现身说法、以身示范,培养自己良好的师德,在师德中体现自我价值,实现良好的目的。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最基本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首先,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的事业,热爱事业。社会主义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是真正的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每位教师都应当忠诚于人民的事业,甘愿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实际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图名利、甘做蚕烛,在岗位上发出光和热。再则,要求教师热爱学生。“爱生如爱子”是师德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在一本书刊上,我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节自习课上,一名教师因辅导学生练习,故托堂几分钟。这时,外面起了雨,某学生讲台放了一张条:“你耽误了我们放学时间”。教师见后,并无不满,而是公开向学生道歉,并把自己的伞、雨衣送给同学们。教师的素质体现在生活中的点滴上,如上述教师无爱生之心,恐怕很难让学生敬服、理解,以至于对以后的上课状态、心理反应和师生沟通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师德的另一体现是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教师的工作责任重大而又极其艰辛。之所以说责任重大,是由于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责任。抽象地说,社会的未来掌握在教师的手中,之所以说艰苦,是由于教师工作条件艰苦,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较低,甚至处于相对清贫的地位。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当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无私奉献,否则,如果以待遇对待工作,那么,就可能在知识传授、教书育人中,难当社会重任。
另外,师德最外在的体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在教书育人中,除了言传,更要身教,用自己的示范行为来学生,这就是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在一定角度上看,主要是强调教师要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自己应当精通;要求学生崇尚的行为,自己应当行之;要求学生反对的行为,自己应当坚决杜绝。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否则,“虽令不从。”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从自身做起,真正为学生树立一个模范的榜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上述几点是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具有的,也是最基本的行为品质。有人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只知道教书而不知道育人,那么,只能称其为“教书匠”,所谓“人类灵魂工程师”也是空有其名。由此看来,“德”是赋予人灵魂的基石。道德的培养和提高,不管是对教师自身还是对学生都是尤为重要的。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工作,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通过自己的表率、模范作用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孙奇逄曾说过,教人读书,首先要使受者“为端人,为正士,在家则家重,在国则国重,所谓添一个丧元气进士,不如添一个守本分平民”。这无疑也提示了我们: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所以在教学和生活中,要特别强调教师不仅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还要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此外,教师既要善于汲取民族精华并赋予时代精神,还要善于吸收古今中外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生敢于思考,勇于创新,既提高人文素养,又打好科技素质基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试想一下,我们每个人,谁没有受过恩师的指点?在我们无助的时候,是老师向我们伸出了温暖的双手;在我们成功的背后,是老师在为我们默默地耕耘;在我们迷茫的时候,是老师一次又一次的为我们指出前进的方向。
反思心得体会篇5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和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了深化改革,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了新的目标体系。它是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是中国学校体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在课改的这几年中,通过看录象、听课、自学、听讲座等多种形式,使我对《体育与健康》这门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感受颇丰,主要体现在: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逐渐被广大体育教师所认同,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传统教学过分关注学生的运动量,重视机械地练,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这样做将有损于学生身心健康。“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障。
学生有兴趣参与的活动,一定要给予热情地支持和指导;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兴趣任何活动都会让他们觉得乏味。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新课标的实施,使我们感到学校和教师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可以重新建构教学内容。在平时教学内容的设计,我尽量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例如在跳高教学中,教师只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场地和练习形式上做些改变,把场地设计为“十”字型,分成四个场地,再进行有效的保护,就消除了学生的胆怯心理。练习形式上要求学生,可以采用任何方式跳过横竿或像皮筋,这样就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使我真正体会到体育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新课程的设计者;体育教师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不应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更应该是一个具备现代观念和素养的,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专业人员。新课标的实施,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彼此将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在我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可以上来做小老师,喊口令,做示范;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羊”,并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的动作和要领需要教师的讲解、示范,当然可不必过分强调,尽可能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三、教学评价的转变。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重视认知的评价,忽视非认知的评价。在这种传统评价观所指导下的学习成功主要是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进步,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意志、习惯养成等方面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一个微笑,一句表扬,掌声和鼓励等。平时,我经常鼓励学生“行不行,努力就行!”“好不好,进步就好!”例如:在游戏教学时,我给各组评选“最佳组织奖”“最佳合作奖”“最佳创新奖”等,使学生有成就感,满足感,提高了自信,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新课程带来了新变化,使我们看到了体育课程改革的美好前景和希望,更加坚定了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我要更加努力,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尽一份力。
反思心得体会篇6
?新理念》该书从我们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对当代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科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名言及其他领域中相关信息的进行了分析对比综合,对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全书包括五部分,从课堂教学、学科、素质、理想、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新理念。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到并且强化以下几点:
一、终身学习、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读了《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看作是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思想、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理念,把那些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教师职业是一种以造就未来新一代人格为特点的职业。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幼儿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幼儿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者的人格是事业的一切。在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二、尊重与宽容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与意志
“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1.教师应尊重与宽容幼儿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幼儿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幼儿主动活泼的呈献。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幼儿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谅幼儿的“不成熟”,宽容他们一时的过错。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幼儿;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幼儿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幼儿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给幼儿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2. 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
有一年,上海市一所市重点中学接待了一个美国的代表团,主人特地请了一位优秀的物理特级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的非常精彩,用我们传统的评课标准来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有理论,有实验,教学过程活跃,师生互动充分,气氛热烈,教师语言精练,教学时间安排精当。课上完了,听课的中国老师掌声雷动,钦佩不已。然而美国客人却面无表情,当接待者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观感时,他们说,这堂课老师问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出来,既然如此,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
美国客人的反问让人振聋发聩。既然学生都能回答,老师还问这些问题做什么?这节课的任教教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可以说代表了我们中国教师的上课的最高水平,然而就是这么一节我们认为非常优秀,几乎完美无缺、天衣无缝的课,却让美国客人百思不得其解,一语击中要害!这个要害正是长久以来我们应试的弊端的集中体现:我们的学生早已适应了你来问我来答的学习方式,我们的老师也早已适应了我来问你来答的教学方式。
在各种各样的公开课中,满堂灌的情况基本上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老师问学生答,这是目前最普遍的情况,表面看起来好像师生互动,气氛比较好,实际上本质没什么改变。这实际上是换了形式的满堂灌。现在,我们的素质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是,在这样的体制、教学模式下,很难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来。我们必须从头反思我们的观,我们的学生观。
3. 增强幼儿的学习信心与意志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使幼儿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树立坚强的信心。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依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层次不同的幼儿都有收获,如激发能力强的幼儿解决难度大的问题,对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要适当地“让其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当孩子理解有困难时教师要说“再想想,再看看”的鼓励话,以此来提高幼儿的学习信心,燃起他们自信的火种,激起他们前进的热情。我们的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很有创造性的。曾经有一位画家对小孩子的画喜欢的不得了。坦率地说,别人怎么也看不出来那些小孩子的画好在什么地方,但是画家说,如果这幅画是一个成人画家画出来的,那么他绝对是顶尖画家!也就是说,小孩子都是天生的画家,他们眼中的世界更丰富多彩,更绚丽多姿,而这些世界往往是成人所看不到的。
三、不断实践、重新审视幼儿,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孩子们的礼物
没有获得实践的理念不过是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真正适合教学的理念。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改革的身体力行者。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
的终极目标是让幼儿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幼儿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幼儿不能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幼儿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孩子们的礼物。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权威,取消标准答案,让孩子永远不停地问下去,终将成为我们的唯一选择。
袁振国教授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在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事例典型吸引人,文笔通俗而优美,文中所阐述的观点,我觉得有很多自己以前朦朦胧胧仿佛感受到的地方,经他或以事例说明或引经据典般地娓娓道来,不觉大受启发。对于文中倡导的“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有了更深的认识。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吸取当代最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的终极目标是让幼儿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幼儿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幼儿不能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幼儿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孩子们的礼物。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权威,取消标准答案,让孩子永远不停地问下去,终将成为我们的唯一选择。
反思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
★ 铁路反思心得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