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是一种自我反省的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心得体会是我们思维的财富,让我们更加智慧和成熟,下面是王科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穷人的心得8篇,感谢您的参阅。
穷人的心得篇1
汽修人的心得体会
我是一位汽修工人,已经在这个行业工作了超过10年。我来自一个世代从事汽车维修的家族,从小就在父亲的熏陶下对汽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有时,我会遇到棘手的汽车问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然而,正是这些困难让我学会了耐心和专注,也让我学会了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每一次失败,都成为我成长的机会。
在我看来,汽修工作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种艺术。我们需要了解汽车的每一个零件,需要理解它们的运作方式。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颗热爱的心,需要用这份热爱去感受汽车的生命力。
作为一名汽修工人,我深刻地认识到自我成长的重要性。每一次的维修经历,都是我学习和进步的机会。我不断学习新的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维修能力。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这个行业中取得成功。
回顾我的职业生涯,我深深感谢我的家族和我的同事们。他们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给予我无私的支持和帮助。我的家族让我了解汽修的魅力,我的同事们则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个行业。
总的来说,我的职业生涯是一次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我深信,每一个汽修工人都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奇迹。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穷人的心得篇2
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感触很深、启发很大。书中有很多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亲身经历的生动故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人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人,是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我们怎样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呢?就是教育者在教学中让孩子在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而要达到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关怀、爱护每一个生命个体。
他在讲述小女孩卓亚的故事时一语中的地说到:“如果孩子没有生活的欢乐,任何时候也不会觉得天空是蔚蓝色的。”教育应当珍惜孩子享受欢乐和幸福的时刻。于是,我想到了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曾遇到过的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说,学生老是不带书本、老是拖欠作业,上课不认真听,经常影响别人,分析过的作业仍然错在那里,和同学吵架惹是生非。任我们怎么摆道理、讲事实,都收效甚微。针对这些“问题学生”,我一度认为是无药可救,不报希望了。但作者的一句话“要时刻记住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激醒了我。是啊!我们曾经也是个孩子,谁没有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呢?我们常常觉得孩子所犯的错误是那么的恶劣和不可理解。于是,我们总是表现出不满和愤怒,采用训斥和惩罚,而少了一份仁爱和宽容。实际上我们仔细想一想:任何人,不管他是伟人还是凡人,都是从犯错误和不断改正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的一点过失和错误为什么不能够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宽容呢?我们总是说如今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了,可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的教育方式不正使孩子缺少一种能震撼他们心灵的力量吗?所以对我们教师而言,宽容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宽容是一种充满温情和期待的爱。我们应当善于利用它去启迪孩子的心扉。
我们要有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不但要关注教育的结果,更要关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孩子的发展情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
穷人的心得篇3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即在于他们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从心理上正处于从无知到有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时期,心理上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外界的侵犯;另一方面,我们这个社会还是一个以成年人为中心的社会,所制定的法律政策的主要参照物是成人。 因此我认真的学习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后感触颇深:
(一)分层教育,上好法制课。要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教师、有教材,并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使学法、用法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实践中,一是注意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分阶段、分层次施教。比如高中阶段主要学习法律基本理论和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宪法权威的意识和依法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同时,要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常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要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要指导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意识地渗透法律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法制教育。
(二)形式多样,提高法制教育效果。比如举办主题班队会、模拟法庭、开展社会调查、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是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形式,通过宣讲法律故事,进行典型案例审理等,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
(三)突出重点,提高法制教育针对性。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除进行必要的法律知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外,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少数有不良行为以及有不良行为倾向的“问题学生”实施重点帮扶,预防和减少犯罪。一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发动教师对全体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对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的学生的校内外表现重点掌握,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互通信息,同时,学校领导、老师结对帮扶,防患于未然。二是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一环。
法制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
总之,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主与法制的推进,都寄希望于广大青少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力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穷人的心得篇4
最近,我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晚年的封笔之作《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这本书凝聚着老人一生执着于教育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读来耐人寻味。其中有一篇文章《怎样培养需要人的情感》读后感触特别深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不可能单独一个人生活。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和欢乐就在于与他人交往。你的每一步、每一句话,你的每一个眼神,甚至你目光一闪或者一抬手,这一切都在别人的心目中留下反响。”
他还认为:“人的精神生活最精细的范围之一就是人对人信守义务。如果一个人在童年、少年、青年不愿意为他人的欢乐而奉献出自己精力的人,谈不上对信念和理想的忠诚。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使他的学生能在童年获得个人与他人深交之中的那种奉献的道德经验。”他指出:“道德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小公民厌恶并不去跨越侮辱人格的那个界限。应该说,对他人的生活采取冷漠的态度,这对少年的纯洁心灵来说,如同娇弱的身体组织经受不住烧红的铁那样,是格格不入的。当儿童减轻某人的命运、遭遇、生活负担之后,会体验到一种幸福,只有在那时欢乐才会是童年变得高尚起来。
现在的孩子大都不懂奉献,只知道向别人索取,要求别人如何如何,自己却不为别人做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地上有垃圾,没人主动捡起,扔进纸篓;公共汽车上没人主动为老人让座等等。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教师不光要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善于同孩子谈奉献,使他们养成奉献的习惯,这意味着首先要教会孩子观察生活、观察人们、观察你周围的一切,不仅要理解,还要用心灵去感受,使他们具有关心他人、疼爱他人、乐于奉献的,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
老师和孩子虽然天天在一起,似乎说的话很多,但是仔细想想,你一天中有多少语言是属于和孩子近距离沟通的语言,有哪些机会是留给孩子向你倾诉,又有多少时光向孩子诉说呢?因此,我在平时十分注重和孩子心灵和情感的沟通。当我疲惫的时候,我会告诉孩子工作很辛苦,做教具和玩具,晚上加班装饰班级环境、双休日备课写文章;当我在教育幼儿按时入园时,对孩子说:“老师每天清晨在寒风中等待小朋友,你们觉得老师的身体会怎样?”让孩子想象在风中战栗的样子,于是我说:“如果你们疼爱老师请你们能按时入园,让老师在风中少吹一会儿,就是爱老师的一个行动。”当孩子犯错,老师批评教育时,我会说:“老师批评小朋友的时候心里很难受,但是你们犯错了,老师必须对你们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你们,让你们成为好孩子!”渐渐地,孩子知道观察老师,替老师着想,下课后能主动围在老师身边这个帮你敲背、给你按摩,那个赶紧递上茶杯、做你想做的事……这些温暖关爱的举动会在你不经意间常常出现,我感动地对孩子说:“现在有些孩子已经成为老师的知心人,知道我想什么做什么,不要我说,就已经自觉地做了!
穷人的心得篇5
时针旋转,又缓缓离开,无数个午后时光相连接。终于,我翻过了书的最后一页。
阿米尔和哈桑,同父异母的兄弟,却因种族歧视被赋予了不同身份:一个是被贵族少爷,另一个却成了卑贱的仆人。哈桑善良忠诚,他可以为阿米尔付出一切甚至生命。阿米尔呢,童年的他过于懦弱了。童年里的最后一次追风筝比赛,阿米尔和哈桑赢了,在大家都为阿米尔欢呼的同时,哈桑却久久不能安定。不是因为喜悦,而是恐惧与自责。那个夜晚,哈桑为夺回本属自己和阿米尔的战利品,甘受何塞夫一伙人的凌辱。懦弱的小阿米尔,离他们不远,始终未敢上前半步,那雪地上暗黑的血迹格外刺眼……哈桑的离开,让他更难以面对自己,最终他移民美国。
战争将阿米尔的祖国蹂躏地面目全非,残忍的塔里班人嗜血成性,以杀人为乐。成年后的阿米尔重返家乡,亲眼见识了塔里班人的阴恶,知道了哈桑的艰难。往昔不断重现,他和哈桑间的故事一直在脑海里重播。“十多年了,你对自己过于苛责。”拉辛汗如是说道。
终于,他下定决心,他必须面对自己,要为曾经所为担起责任,不敢再懦弱下去了。
阿米尔会见了何塞夫——那个从小就和阿米尔作对的阴恶之人,如今是塔里班的同伙,也是奈拉博——哈桑唯一孩子的控制人。可怜的小奈拉博,他对每个人都怀有莫名的恐惧感,走路时总低着头;当得知阿米尔要带他离开,小奈拉博拒绝了。阿米尔又怎忍心他继续受这非人虐待。他和何塞夫谈判:进行一场生死搏斗,或他死,或我亡。
在那个幽暗的空间里,何塞夫戴上了不锈钢手套,眼神中流露着蔑视与嘲笑。毋庸置疑,阿米尔不是他的对手。可阿米尔咬紧了牙继续搏命,被打倒在地,断裂的肋骨已支撑不住他的身体。何塞夫岂是善罢甘休之人,尽管角落旁的奈拉博哭着哀求别打了,他仍往阿米尔肚子捶上重重一拳,后者嘴角再次流血。终于,奈拉博拿起了弹弓,以与他父亲相当的娴熟技术,拉满,对准了何塞夫的左眼,弹珠飞出。
可怜的小奈拉博,战争夺去了他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重获自由的日子,他重复着洗澡,一洗便是一小时,为赎罪,为恐惧,令人心酸。当得知可能会被送回孤儿院时,他哭着、哀求着,可是希望渺茫……
好在后来,阿米尔和奈拉博间的坚冰渐渐融化,他们回到了美国,捡了个天气不错的日子,放起了新的风筝……
为你,千千万万遍!我的脑海中总萦绕着这句话。
合上书本,闭起双眼,你能想象吗?我仿佛看到了两个男孩追起了风筝,另一个小小男孩,手举黄色风筝悄悄跟上来,嘴角微微上扬。
穷人的心得篇6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需要导向、需要榜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一种切实的引导,一种熏陶。榜样的力量可以是有形的、无形的种种,可以是点、面、多维的,来源多面。例如:小的时候会觉得父亲无所不能、觉得老师无所不能、觉得课本中的革命先烈英勇神圣,这种崇拜就是影响,切切实实进入大脑的影响,从宏观方面来讲,似乎可以称为熏陶。而小同学之间用铅笔与自动铅笔的差异而产生的影响,则是具体的形象的,具有现实的可效仿性、可实现性。但前者的影响,显然要更深远。
也许因为董存瑞、刘胡兰、江姐等先烈形象,多有青年选择从军报国,这样的影响也是具体的,表现在切实的某一方面。由于视野所接触的区域、方位、范围的的改变,原有的影响可能会深化或减弱,而这些已有的影响却依然存在、根深蒂固,是成长体难以忘却的成长记忆。比如,崇拜,但是无法效仿,原因似乎也可以很简单,心力无法左右环境,环境却可以改变心力。
党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人而言,是有迹可循的,也许会有共鸣,例如:小时候,奶奶家堂前的毛主席标准像,标准像左右侧的毛主席语录,以及红皮《毛泽东选集》,还有爷爷常在嘴边对党的感谢。然后有红领巾、团徽、党徽,在以这条索线为主的过程中,党的历史在我们内心世界开始逐渐丰富,缘由视野的拓展,相对过往的一点深化。
对于建党前后的历史百读不厌、百看不厌,尤其青年领袖的成长影视颇受欢迎,如读、看《恰同学少年》时的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继而热读《毛泽东诗词》,观看红色影片,参观红色遗迹,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遵循内心的导向寻找红色足迹。也许,这样的影响依然是模糊浅显的,原因似乎也可以很简单,没有体验。
也许,从多维或面的角度,学习党史的影响依然是熏陶,而在具体的点方面,也有深切影响。如,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前者依然如蜗牛般寻进,后者却也能坚持。晨读晨练,风雨无阻,在这个过程中,似乎开始了简单的体验,在具体身体力行的情境中感受榜样的力量影响。
由于对党的历史学习过程中依然难以脱离假、大、空的模式,学习心态浮躁,学习程度肤浅,学习效果自然脱离务实。关于不够务实这一点,党史系的老教授们一定很认同,因为在专业考试前后,老师们的情绪表露淋漓尽致。言实,良师啊!此时回顾,自然理解老师们的用心良苦,同时,反思自身:不是有意浮躁,由于在当时的情境下,当时的认知观念中,当时的视野范围内,着实难以避免。但是教化的力量是伟大的,这种影响是可持续的。
穷人的心得篇7
看完《插班生林可树》后,我的脑海里就跳出了这句话:教育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林可树行为偏差的造成,是因为有一个不懂教育的母亲(家庭)。在教育方面是个门外汉,也可以说是个无心人。林可树对学习的厌倦,更是因为镇小老师的放弃,身在教育之门,却没有教育之心,也是无心人。
幸运的是,林可树碰到了一个教育有心之人:杨聪老师。他细细观察林可树的一举一动,深刻探究造成林可树厌学、冲动、好斗的原因与根本,有的放矢地去引导与纠正林可树的偏差行为与习惯,努力培养林可数的自尊心与上进心。终于有一天,林可树的脸上也绽开了阳光般的微笑,期待与老师的再次相见。那久违的笑容,那真心的召唤,是对杨老师最好的犒赏,也是对这个有心教育事业的教师又一次肯定。
我最心动于杨老师在文章最后的几句话:我曾经也是学生,也渴望着老师的沟通、理解、鼓励、宽容和赏识……教育,就是让把我曾经需要的给学生!
正是因为杨老师的有心,他愿意和学生换位思考。让自己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的症结,然后做出正确的教育行为。让林可树在心理上接纳老师,愿意和老师沟通,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从而一点点地改变自己固化的行为。
正是因为杨老师的有心,他才会如此用心地记录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反思,及时调整,及时跟进,使自己的教育行为能和林可树互动起来,热乎起来,最终感化了已然自卑的林可树,让这个孩子重新感受到了学校的美好,学习的美好,享受到久违的成功与喜悦。
正是因为杨老师的有心,他才会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一串又一串闪光的智慧果:
“当学生还不愿意同你对话,不愿同你交流内心的真实想法时,尤其在接受、信任、悦纳你之前,你再怎么苦口婆心,再怎么为他着想,再怎么批评教育,都可能是劳而无功、吃力不讨好,还可能让他走向你希望的反面。”
“我的目的是让他从交流的本身之中体会到我对他的重视和关注,让他能够感觉到,他在我眼中是值得我为他说这么多花的。”
“我们应该考虑到,处理孩子世界里的一些矛盾,有时候不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不便用世俗的规则去解决的。”
“如果教师没有用心花时间把‘外在的理’通过一些教育的方法和生活的细节内化为问题生的‘内在的理’,那么,问题生的‘心门’就没法被打开,教师自认为‘为他好’的种种言行,反倒让问题生毫无感觉,甚至他还可能认为是教师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他坏’。”
“我知道,退而求其次,适当地变通处理问题生的一些问题,这是很有必要的,不然死死板板的,看似严格要求,看似一视同仁,反倒无助于问题生的转化。”
“习惯把学生往好处想的意愿会对问题生形成良性的正面的互动默化。心理学也表明,把学生往坏处想,常常会把问题生难得的好苗头给掐断,而把学生往好处想,也有可能把问题生的坏水渐渐蒸发掉。人性是相通的,每个人都需要的人对他展示积极向上的期待,这更是学生成长,尤其是问题生转化的另一种阳光。”
……
这些富有哲理的话,一次又一次激起了我的共鸣,感同身受。这些富有思想的话,也一次又一次提醒我们教师,只有在教育上做个有心人,才能真正地去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地为孩子们铺好路,打好基石。有心的老师们,请记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穷人的心得篇8
七月暑假,细细品味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一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要培养学生感受到爱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教育的永恒的主题便是爱。缺少爱的教育,结果是无法预想的。从教多年来,我深知爱在教育这个领域里的重要性,尤其当未成年儿童成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时,更需要我们付出爱心,因为你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每一个孩子,只要在教育中真心的关爱孩子们,我想收获的定是爱的果实。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呢?
我们应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学会关爱他人是必需的,只有知道关心他人的人,才能把自己融入到周围快乐的人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人和人之间是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理解,相互宽容,相互进步。学会关爱他人,也就学会了爱惜自己。曾经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我终于发现,原来最动人的世界是孩子们的心灵,是那样的清澈,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善良。只要你爱他们,他们也会爱你。
一如既往的真爱我们的孩子们吧,即使他一时不能理解你,终有那么一天,他们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师爱是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力量,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穷人的心得8篇相关文章:
★ 生命的心得8篇
★ 自考的心得8篇
★ 质量的心得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