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一种通过文字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作文是思想的展现,能让你内心的智慧得以显现,下面是王科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新与旧融合的作文6篇,感谢您的参阅。
新与旧融合的作文篇1
当我们呼吸的空气愈加沉重,当我们生活的土地愈加荒凉,当我们饮用的淡水愈加稀缺时,倍感无力的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怎么办!或许此刻的我们该聆听来自自然、来自内心的声音。
春日的某天,我第一次这么亲近大自然。
踱步于树木花草之间,仿佛什么都是无关紧要的,就这么静静地走着,淡淡地笑着。
清风拂过,身后传来一阵树叶的声响。我回过头。这是一副何其美的景致呀!伴随着风的吹拂而洒下一地花瓣的那棵不知名的小树,如同一个骄傲的舞蹈家,站在偌大的舞台上翩翩起舞,一支舞罢,昂起头接受着所有人的掌声。莫因那满地的花瓣而惋惜,孰不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亦是另一番超然之美。这风与树如同琴与琴手,唯有互相配合融为一体才能弹奏出华美的乐章。多么浪漫的大自然呀!竟鬼斧神工地在不经意间创造出这般浪漫的景致。
再往前走些,便听到孩子们细细的笑声。路旁的古稀老人正用毛笔在地上的小方格中写字。这毛笔生的不同,笔头是用一般毛笔的头所制,只是稍大几周,笔身则是一只矿泉水瓶,里面盛满了水。老人弯腰顺着地面上的格子流畅地挥动着手中的“毛笔”,不经意间,一列漂亮的行数跃然地上。老人写了几列,太阳便不解风情地蒸发了之前的劳动。几个围观的孩子又“咯咯”地笑了起来。老人像是没有听见,淡然地不倦继续着。或许老人已化为一个得道高僧,看着万物内心纹丝不动,这是份洒脱,仿佛外界的一切都无法改变其内心的目标。孩子们有些无知,老人却“我笑他人看不穿”。那地面与老者如同棋局与棋手,唯有置身其间,才可决胜于弹指之间。多么聪明的人类呀!不经意间的这般洒脱如同一首歌曲那么动人。
站在颇有些高度的小丘上,俯视着大地、小树、小河还有人。我突感世界的渺小。仿佛我便是当初的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猛然间深吸一口气,连空气里都弥漫了青草的清新。仿佛我是一棵树,峭壁之上依然挺立;仿佛我是株小草,野火不止却生生不息,我感到无穷的力量涌入了我的内心。我想至少在那刻,大自然与我已融为一体。多么迷人的画卷!
我们是一体。大自然这么告诉我。我这么告诉我自己。
这是来自大自然的呼唤。这是来自我们内心的呼唤。当大自然与内心律动起同样动人的节奏而相融合时,便会勃发出响彻天际的力量!这副迷人的画卷需要我们共同完成。
新与旧融合的作文篇2
当今世界,“融合”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共同目标与趋势。且看:政治上,世界成立了“联合国”,由多个国家的首脑一同商议全球大事;经济上,全球经济一体化,华尔街打个小小的喷嚏都会使各国震颤不已;教育上,各国普遍都在推行英语,不同种族的人们交流越来越方便;文艺上,我国当今的流行歌曲正在迅速吸收着摇滚、rap等元素,而外国歌曲亦在尝试运用我们的民族乐器……
世界,真的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们被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如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不敢说自己与这个世界“没有关系”,因为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着这个世界的烙印。
融合,不仅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更是我们中国古老的生存智慧。记得曾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老外来到中国,看见一座古庙里居然并排供着老子和释迦穆尼的雕像,不禁惊讶不已。或许在西方人眼中,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便是不共戴天的仇人,最起码也不能在同一个庙里各自拜自己的神(我毫无贬低西方人的意思,请见谅),可是中国人却这样做了。古老的中国人明白,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要想大家和谐共处,就一定要彼此理解、彼此交融,求同存异,彼此尊重对方却又吸收对方的长处,而不是偏激地固守自己的信仰。
大文豪苏东坡给了这种思想以一个最好的诠释。东坡年轻时意气风发,怀揣着儒家的“入世”“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欲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可在受到了种种打击挫折后,他的思想便渐趋于佛家、道家,“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想要超脱物外,齐物我、同荣辱、等死生。综其一生,他的信仰是儒、释、道三家的结合体,但人们依旧崇敬他,没有一个人会认为他是个信仰不坚定的“异教徒”“叛徒”。可见,“融合”才是生命的至理,“和”才是人的最高境地。
愿这个世界保持它融合的脚步,少一些偏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粗暴、多一些和气。融合,就是我们的明天。
新与旧融合的作文篇3
融合是各类事物兼容,集并的过程,亦有程度加深的效果。企业间的融合叫合资,共同处事的融合叫合作,有甚于歌曲里的融合是合唱……融合已在各个领域之中发挥着微妙、独一无二的能效。融合创造出了这个世界的美。自古至今,对自然赞叹敬仰的哲人、文学家不在少数,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李白之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无不是感受品悟了自然之奇,而这些难道不都是人的才思与大自然融合创造出来的美吗?
万物由元素组成,纵是无形的空气,风,光那也微观粒子所成,在元素经历时间的流转,就变成了由碳、磷、氧、氮等元素所融合而形成的蛋白质,脂质,这些都是生命的必需的物质,由此铺写了这个世界的传奇。融合成为这个时代的科学核心。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诺贝尔获奖得主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纷纷出现了合作完成科学探索的现象。无可厚菲,他们思想的融合确实加快了这一前进的步伐,许多获奖者也指出没有伙伴在工作上的融合,他们也许研究两倍的时间也未必成果。
连这个时代的精英,专心潜习的人都以融合为重,更何况我们呢?回眸现今,电视里耳熟能详的便总有那些中西合璧的医药广告,在中国的现代医学中,中西之间的相融也已成为主流意识,集中医药之功效于西方之科学之中。更有在中国的另一边,横渡太平洋的美国硅谷,在这方科技发展的热土,中、印、美三国的人才,智者汇集于此,在演算实验与创新思维里,各自分工又相并学习从而造就了微软,甲骨文等许多世界知名软件公司的辉煌。历史上的各民族大融合,在许多人眼里,融合成为了发展前进的助推剂,然而这助推剂又是否给予我们难以预料的后果呢?
融合违背前进路途的根本目的。融合往往是不同层次,和而不同的交汇,它往往成就一方,败坏一方有甚多方。前期发生的高铁事件与上海地铁相撞事故,一部份原因还是中国铁路技术与德国发达成熟的科技融合,但却产生了这样多起事故。中国企业的不断合资,甚至收购,这样的融合只能让本有的灿烂化作一种空虚。同样的,还有恶与恶的融合,官与匪的融合,奴与隶的融合却阻碍了中国曾经走出封建主义社会的脚步,这样的融合又予我们带来了什么?融合也有善恶,不论集并之中的“同而不和”或是“和而不同”,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利弊。在现今社会发展的路途上,让融合真正成为造福与美好的理念乘载,才能让世界自然彰显它的气魄、它的皓美!
新与旧融合的作文篇4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融合”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每天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在我们面前交融,整合,势不可挡地把我们向一个中心点拉近。在这张四通八达的网上,无论我们站在哪一点儿上抛出一个问题,都能从四面八方得到答案。“融合”已不再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而是能在每个细节处有所体现。
譬如,近些年ppt教学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常规部分,优势自不必多言,然而可曾知道它的使用限度已远远超出最初设定的平均三分之一课时。再如当下掀起的“国学热”,弘扬国学固然是好,但一些地区竟开设国学班招收学龄儿童,以此代替义务教育。种种此举,我不甚赞同。
在我看来,“融合”分为两部分。“融”指的是融入,而非一味的“取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合”理解为“合而为一”,其中又有许多值得探讨,深思。如何做到“合而为一”,那么必须在两者或多者间进行取舍,取什么,又舍什么,取多少,又舍多少,也许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和思考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波涛汹涌的激荡下延传下来,仍在如今的方方面面有所体现,到底是因为它在现世仍有价值和作用。因为需要,所以存在。儒家的直面人生,兼济天下;道家的汪洋恣肆,超然世外;墨家的实际、名家的雄辩……曾被多少人忘记,又被多少人记起。在国外,越来越多的孔子堂被建起,中国的诸子百家之思想切换成外语,仍然被喜爱、赞赏、钦佩。我也曾亲眼见到在德国慕尼黑的一片城市绿地中,巍巍站立、气宇不凡的孔子像。由此观之,文化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那么其有价值的部分必然是经过千百年还是熠熠生辉,不失其本质的,也就无需为了迎合所谓的“先进观念”、“时代潮流”而弃之抛之。但仍需辩证地说,千万不能因此傲视群芳,不可一世。
西方引以为傲的科学、民主是进步的动力,但也应让东方的古老智慧丝丝浸润我们的心灵,给予柔软的抚慰和清醒的启示。至于取多少,舍多少,我想其标准,我们无法,也无须去精确地划定,时间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一位作家曾说:每个人只能成为一个做好自己并尊重他人的人。文化也是一样,将最美的一面展现在世人眼前,落落大方且不失其本色地与其他文化交织、相融。
融合——学会做最好的自己,方可尽善尽美。
新与旧融合的作文篇5
随着时代的进步,各领域呈现出一种“久久归一”的趋势,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如奶与咖啡般完美融合。
融合大致经历了民族融合、区域融合、世界融合三个阶段。
战马嘶鸣、鼓角喧天,奥尔良城下抛石机将巨石不断砸向城垛,英军的巨火弩烧红了半座城楼。奥尔良公爵绝望地看着城下重甲剑士不断向城门逼近。公爵无奈之下,欲引剑自刎之际,突然看到英军方阵大乱。一支法国轻骑兵似从天而降,又隐约听闻“圣女贞德奉命驰援奥尔良。”公爵大喜,下令放下吊桥里应外合,奥尔良之围遂解。贞德手持大旗,踏着满地鲜花进入奥尔良,成了民族英雄。此举大大鼓舞了法兰西民族的自信心,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到后期,普罗旺斯人与法兰西人已不分彼此,成了一个统一的法兰西民族。民族融合的过程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华夏族就是由中原人民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融合而成的,我们伟大、坚韧的民族精神也得以传承。
朝鲜景福宫前,武士手持斧钺,俨然屹立。几位峨冠垂衣、步履沉稳的大臣正边走边谈,准备去朝见君主。好一派儒士风度。而日本招提寺前,樱花盛开,贡桌前升起了袅袅青烟。再看那飞檐屋角,不觉眼熟,仿佛置身盛唐普净寺。这便是儒家文化熏陶。儒家文化圈可谓区域融合的一典型代表。区域融合之例不胜枚举,欧洲一体化便是另一范例。
巴以边境,头戴绿色贝雷帽的联合国维和部队正极力疏散人群。其中有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俄罗斯人,还有来自各个不同国家的,当然也有我们中国人。联合国的根本使命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区域冲突,而让和平之鸽翱翔世界蓝天的目的便是防止矛盾激化,促进世界融合。由此可见,融合的理念已成为世界发展的灯塔,指引着世界和平与发展。这样的例子不仅是在政治领域,在经济等领域也概莫能外,世贸组织便是另一例证。融合的理念已成为我们时代前行的火炬,我们应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各民族间不分彼此,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共同撑起一片蓝天。
新与旧融合的作文篇6
融字,本意为交融、融合,合字意思则是把东西凑到一起。两个字合在一起的意思便是一件或多件不同的事物交融在一起。融合于社会,融合于家庭对我们来说看似十分简单,但却截然相反。
对孩子不负责的家长融合不到孩子的心灵中。一位家长如果每天只顾着上班忙着应酬,或是呆在家里与朋友打麻将的话,孩子就极少的得到或根本得不到他的父母对他的爱。父母这个高大的形象也就根本无法走进他的心灵,融合在其中。
做事草率、一意孤行的员工融合不到周围的工作氛围中。人如果只按照自己的观念与思想来做事与看待事物,就会得不到大家的认可。一个公司里,上司说的每一句话都要经过员工的表决,否则,董事长这个形象就会在大家的心中堕落下去——尽管员工们依旧给他做事。
不善于交流、经常唱反调的学生融合不到他的班级里去。现在的社会,有才能、有上进心的人才会得到领导的认可与青睐,如果经常是一句话也不说,老师便认为你什么都不会做,他就会关注别人。同时,在一个集体里,团结才是力量,如果你不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你就会被唾弃,最后变得对这个集体来说无足轻重,而最终也将无人知晓你是谁。
看来人格有缺陷的人无法融合于他所处的环境中去,但那些人格高尚、灵魂纯净、思想无缺陷与漏洞的人就能真正融合在每一个环境之中吗?《大戴礼记》中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虽然他们也能立足与社会并产生不小的影响,但他们真正的知己却少之又少。
儒家主张待人接物采取调和折中的态度——这便是中庸之道。在我看来,做人也要中庸。人太清高就得不到朋友,太粗俗却又只能同流合污,那就做个“中庸”的自己吧!满腹经纶但又不乏平凡之气,这时,你就是最棒的自己!最出色的自己!
新与旧融合的作文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