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读后感1000字6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一些篇幅较长的读后感,可能会因为内容空洞而失去吸引力,质量才是最重要的,有时,简短的读后感能够更有效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让人印象深刻,以下是王科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书籍读后感1000字6篇,供大家参考。

书籍读后感1000字6篇

书籍读后感1000字篇1

手捧一本《战争与和平》,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以往总是崇敬拿破仑的勇敢和智慧,从未想到从俄国的角度去看这一段历史是如此不同。托尔斯泰以其深刻细致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壮阔而又生动逼真的历史画卷。我从中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探索。其中安德烈的形象最让我印象深刻。

安德烈一出场就是一个看似随和而又傲慢、冷漠的年轻公爵形象。他厌倦上流社会的虚伪、无聊,不愿意被这种生活所束缚,因此他积极参军作战,期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功成名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他却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统治集团的虚伪、无能,当他死里逃生回到家中又眼睁睁看着妻子难产死去。这一系列的打击使他灰心丧气,使他感到了生命的虚无。曾经渴望建功立业的他隐居农村,只想独善其身。在皮埃尔的热情劝说下,他渐渐振作起来,在自己的领地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成功,但他仍然决定自己“应该平静而安稳地度过后半生”。直到遇见美丽的少女娜塔莎,娜塔莎的美丽和无忧无虑激起了安德烈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于是他再次走进了彼得堡的喧嚣之中,加入了当时俄国的社会改革热潮。他赢得了娜塔莎的爱情,然而两人订婚后,娜塔莎的背叛又让安德烈落入了生活的低谷。战争再度兴起,安德烈身负重伤,最终在娜塔莎的看护下死去。

安德烈一生都在追寻着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在起起落落中,他苦苦思索,寻求着一种超脱世俗生活的价值所在。安德烈的思索也启发我们读者的思索: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应该怎样生活?这样的问题我想每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都应该曾经想过,也很可能像安德烈一样经过了一个反反复复、时而兴奋、时而落寞的痛苦的内心挣扎过程,甚至很可能到现在都没有找到能够真正说服自己的明确答案。我想,这个我们苦苦追寻的、左右我们的生活态度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哲学吧。每个人的人生哲学都不尽相同,然而每个人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却颇为相似。是也?非也?哪里有衡量的标尺呢?

千百年前,屈子立于汨罗江畔叹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直到现在每个人都还是一出生就在不断追寻,并且在这个追寻过程中成长、老去、直至死亡。或许,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这如同夸父追日一般永不停歇的追寻吧!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然而人类怎能停止思考呢?虽然奥斯特洛茨战场上高远的天空依然飘浮着宁静、镇定的白云,老榕树依然岁岁枯荣,安德烈的心灵历程却不会停止。

书籍读后感1000字篇2

一本厚厚的史书,一本被喻“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典籍,轻轻的翻开,让我们的思想随着历史的齿轮一起波动·成长。

从黄尧禹舜到秦皇汉武,有多少英才在其中绽放璀璨的光芒,有多少谋略者让我们啧啧称赞,有多少故事激励了我们步步前行,又有多少圣明之人成为了我们的指明灯。慨叹着一切的变幻轮回,不禁有些痴迷。

话说,周武王去世,由于成王年幼,周公辅佐成王,协助成王伐诛作乱的武庚·管叔,帮助成王处理朝政,尽管曾受到质疑,但他仍然为成王为国家奉献着,最终在历史与真实的鉴证下,证明了他自己。

楚王项羽,可谓是英雄。曾于帐中斩宋义头,慑服诸将,于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有勇有谋,只可惜造化弄人,项羽的太过君子,再加上时运不济,最终只能自刎乌江,可项羽毕竟是一代英才,最后仍能得到许多人的敬仰。

张仪,可谓史上最有能力的一名辩士。曾经被笞数百,事后只问他的妻子:“视吾舌尚在不”?初听,觉得像个笑话,再一想,才觉得这样的想法是多么让人敬畏,只要舌在足矣。可就是这个舌,在战国的历史上曾卷起了一段风云。

凭张仪三寸不烂之舌,使魏国归于秦,利用计谋,离间楚齐,最终使秦齐联合攻楚,楚曾发誓要杀张仪,而张仪孤身至敌营仍能冷静行事,以自己敏锐的思维得以逃脱。他有的不仅是谋略,还有的是胆识,可以这样说,秦统一六国与张仪的游说是密不可分的。

?孙子兵法》,一部古今中外将者必读之书,孙武,齐国人,辅佐吴王,三令五申的故事曾广为传颂,其后世子孙孙膑,也是一位出色的谋略者,其围魏救赵的故事早已烂熟于心,曾因庞涓的妒忌,髌骨被除成了残疾,在齐国帮助韩国抵抗魏国时,以每天灶减一半为计,击败魏国,并掳的魏太子,从此,孙膑名显天下。这样的睿智,让人不由称赞。

历史长河中,英才、谋略值得我们欣赏,而那些激励着我们步步前行的故事,更值得我们慨叹。

我们仍在前行的路上,也许会有许多冲突,会有许多的绊脚石。我们就应该学习孔子的泰然处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要学会韩信的感恩于忍耐。他们的`事例激励着我们,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以自己的智慧如此处事。

?史记》教会了我们太多,也让我们了解了太多,将相王侯的故事,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智慧,都集于此书中传承下来……

其实《史记》能够写出来就是一个奇迹。太史公司马迁在忍受如此大的屈辱之下,于牢狱之中完成了此部著作,这里也同样体现着司马迁坚韧的性格与坚强的意志力,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为了表明自己的志向,在恶劣的环境下默默的耕耘着。

一部史书,叙述了自黄帝以来至太初二记,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不管是帝本纪,十表,八书,王侯的世家,名人的列传,还是太史公的自序,都积聚了历史的精髓,是司马迁与历代人智慧的结晶,这里将是一番别样的天空。

书籍读后感1000字篇3

王树增《抗日战争》:一部宏大的历史非虚构作品

?抗日战争》共分三卷,每卷均有60多万字,第一卷于6月底出版,其余两卷将于其后陆续上市。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120种重点选题中,王树增的《抗日战争》位列其中。

?抗日战争》是一部宏大的历史非虚构作品,它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高度,用国际眼光审视中国抗日战争的发生、发展及结局。作者立足于全民族抗战的全局,客观、全面、科学地评价了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历史地位作用,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战场的中流砥柱作用,全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各阶级、各政党、人民各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团结一致,共赴国难,浴血奋战,不屈不挠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历史。

从史料收集和研读开始,《抗日战争》写作长达六年之久。由于战场广阔,参战人数众多,抗日战争亲历者遍布各地。尽管如此,王树增还是尽可能地查阅文献、踏勘战场、走访战争的亲历者,采集、比对、甄别,力求真实。经过海量阅读和精心酝酿,最后完成总计180万字的巨著。

这部作品以波澜壮阔的文学叙述向最广大的读者解读中日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持久的战争。对于这场残酷的战争所揭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广大读者认识战争的本质,在实践民族复兴伟业的今日中国,都有着巨大的认知意义和价值。

首次全景式反映全民族抗日战争历史 彰显中华民族“不屈服”的民族精神

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在讲抗日战争历史的时候,国共两党的矛盾成为影响客观呈现的重要因素。王树增在《抗日战争》中,摆脱了这一思想的束缚和限制,他站在全民族抗战的角度,从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立场出发,全面反映了中华民族为反抗外敌侵略,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的伟大历史。“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在抗日战争过程中,整个中华民族表现出的“不屈服”精神值得我们深深铭记。

在王树增看来,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不管国民党的军队在正面战场打的多糟糕,只要他们是在抗日的、是在拯救民族危亡的,都值得我们尊敬。如果对某一方面有所偏废,或者故意遗忘,那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是对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的不尊重。

深入剖析日本侵华的历史根源

“时至今日,日本右翼政客依旧认为,日军对中国残暴的战争行为,是值得大和民族骄傲的壮举。”为什么会这样?

日本侵略中国,并非一朝一夕爆发的,而是一步步发酵成熟,是一步步从设计到实施的,王树增在《序章》中,用了七八万字篇幅,详细挖掘了日本侵略思想产生的根源。

在王树增看来,日本人的侵略意识由来已久,尤其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向外进行领土扩张的思想日嚣尘上,畅想由“小日本”变为“大大日本国”。日本提出了所谓的“补偿论”,意即在强国面前,隐忍所有的屈辱和损害,同时向弱国动用武力,把在强国那里的损失——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统统补偿回来。

再加上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其冷酷、自虐和虐人发挥到了极致。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再到七七事变,日本的侵华战争是一步步推进、深化的。

在读完序章之后,王树增提醒我们:绝对不能对日本右翼政客抱有任何幻想,对日本国内的右翼思想要时刻保持警惕,其死活复燃的土壤依然存在。

客观呈现国民党正面战场

深入剖析国民党军队战争失利的根本原因

在书中,王树增对国民党正面战场进行了详细描述,记录了每一场重要的战役,从卢沟桥事变开始,到淞沪会战、平津战役等等,在他的书中都有详细描写。同时,他也深入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在战争中失利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武器装备大大落后于日军,而且毫无现代作战理念,没有任何真正的战术配合;另一方面也因为军阀割据造成的地盘意识,导致国民党无法真正实现统一指挥,也导致各地军队在战争中出现推诿现象。

中国的地方军阀部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一个畸形存在。这些部队基本上是地方军阀的私属军队,他们各有各的招募制度、编制制度和军需制度,武器也是自己筹款购置或是自己土法生产的。对于这样的军队,其作战理念、官兵素质、作战能力、武器装备、整体协同乃至统一指挥均陈旧落后,在战争中显得不堪一击。这些都是导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失利的根本原因。

“九一八”后,蒋介石、张学良为何选择不抵抗?

“九一八”发生时,东北军奉命不抵抗,仅仅一周之内,两万多日军在中国东北的广阔地域上几乎兵不血刃地相继占领了辽宁和吉林的三十多座城市。张学良多年购买的三百余架飞机也全部落入日军之手。

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众多相关历史陈述都言是国民政府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关于这一点,一九九九年,耄耋之年的张学良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我要郑重地声明,就是关于不抵抗的事情……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绝对不是的。”“当时,因为奉天与日本的关系很紧张,发生了中村事件等好几个事情。那么我就有了关于日本方面的情报,说日本要来挑衅,想借着挑衅来扩大双方的矛盾……我下的所谓不抵抗命令,是指你不要和他冲突,他来挑衅,你离开他,躲开他……”“政府给的回答不外乎是两句话,就是你妥善办理,相应处置。”

王树增在书中写道:蒋介石和张学良都认为,日本过于强大,中国过于贫弱,中国尚没有力量与日本全面开战,一旦全面战争爆发,中国将在极短的时间内全部沦陷。“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甚至想到,如果与日本全面开战,不出三天,日军将占领中国的长江流域,切断整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命脉。再者,蒋介石始终对“国际调停”抱有幻想。这也是蒋介石、张学良选择不抵抗的真实原因。

凸显毛泽东《论持久战》作为抗战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以充足理由解释为何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在王树增看来,《论持久战》成为整个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思想,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让日军没有“后方”,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真正原因。

毛泽东《论持久战》以超凡的视野和宏阔的韬略,在思想上、理论上、战略上、方针上,全面阐述了中国为什么要坚持持久战,为什么日本侵略者必败中国人民必胜,中国怎样才能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论持久战》的问世,再次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在这场规模巨大且将耗时甚长的战争中的砥柱作用,那就是无论日本侵略者的国力军力有多么强大,无论中国的抵抗作战现时如何失利,也无论哪个党派或哪些国人有怎样的悲观论调,甚至哪怕是国民政府的高层中出现了妥协乃至投降,中国共产党也决不会屈服。中国共产党的存在,保证着中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

蒋介石高度认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他的许可下,《论持久战》得以在全国印刷发行。白崇禧也对《论持久战》甚为赞赏,认为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方略”。“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公(周恩来)的同意,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在王树增看来,之所以说日军对中国的占领是“名义上”的,指的是侵华日军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后方。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兵力甚微,武器简陋,尚不具备与日军现代化师团进行大规模正面作战的能力。但是他们于广大的敌后战场,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创建扩展抗日根据地,不惜代价不间断地战斗,为的就是把日本侵略者的“后方”变成前线,令敌人每一分每一秒都要为其侵略付出代价。

书籍读后感1000字篇4

生命如花,芳香四溢,当你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灿烂一片天地,增添一份温暖,你生命的方向就会沁人心脾,一次亲切的关怀,一次无偿的付出……当这一切在你的心田荡漾着涟漪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受到生命的芳香。当你凝视那些普通的生命,你会发现他们的生命正在静静地开放,把芳香留给了世界,当你追想那些远去的生命,你会发现虽然斯人已逝,芳香依旧弥散。“誓志为民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

男儿若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着旌旗红似花”。一首《滨江述怀》,这是一首再典型不过的明志诗,从他冲出牢笼,投身革命之日起,就已立下了终身的宏志:愿以一腔热血,沃我中华大地,以刷新故国,造福我人民。它就是我国伟大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赵一曼烈士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一位杰出的女战士,牺牲时候年仅30岁,她把自己年轻的生命贡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她从小就抵制封建陋习,从小就有远大的志愿,进步的思想。

她于1932年春被派往东北,先在沈阳做了一年多的工运工作,后又被调到哈尔滨任哈尔滨工会的代理党团书记,还记得那次,他正领着工会的几个同志,在太阳岛一个白俄的住房里开会,桌上放着麻将做掩护,赵一曼掏出文件向大家传达,这时,一个巡逻的警察刚好经过这里,看到里面打麻将便想去抓赌,警察忽的闯了进来,看到桌上的文件伸手就抓,大家一时被这突来的情况惊呆了,她急中生智,端起窗台上的一盆米汤就往警察头上扣,然后大家蜂拥而上吧警察按在地上,有人找出绳子把他紧紧地绑了起来,装进了麻袋,塞到桌下,继续开会,会议进行到晚上结束,赵一曼又派人把麻袋悄悄地扔进了深水里。由于赵一曼的机智、果敢、沉着、冷静,便简单妥善的处理了此事,真可谓是智勇双全的女将军啊!

赵一曼进过不让须眉的风范也令人敬佩,他多次参加战斗,曾一夜之间端掉敌人数个警察、哨所,缴了二十多条枪,他曾率领自己地方上的队伍杀死无数个鬼子,她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不怕困难,这些精神也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当遇到困难时,我们要想一想赵一曼前辈,要坚持不懈,运用智慧战胜困难,她舍己为人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她有一个儿子,但由于革命事业,却托给亲人抚养,他也曾不止一次思念儿子,但为了人民她甘愿舍小家顾大家,现在的我们不需要舍己为人,只要在细节上多为他人着想,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会充满爱。赵一曼的一生是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她自幼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不断探索,不断前进,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民族解放事业,她以自己的行动树立起一座历史的丰碑!

她以自己的精神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为国为民不为家的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发扬光大的民族魂,他的英雄事迹感染着世代人民,斯人已逝,但他生命的芳香依旧弥散。

书籍读后感1000字篇5

书的背面可以看到美国著名军事家麦克阿瑟的一句名言“老兵永远不死,他们只是渐渐隐去”,其实当时麦克阿瑟以此为题对西点的青年学弟们训话,是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虽然老兵们隐退了,但他们的精神将传承在年轻人身上。而本书更是期望通过重现先辈们的事迹,使那些昔日的关荣传统能被年轻人所继承,并代代相传。本书作者李幺傻,曾从事过公务员、记者等职,在全国多家媒体工作过,发表文学和新闻作品数百万字,出版有《暗访十年》等文学作品八部,现供职于南方某著名报业集团。通过十几年内先后采访了40多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以老兵的讲述和回忆,串起当时战争的进程,而书中也是以这种方式展示的。

老兵口述抗战第三册远征缅甸,是指1942年到1944年期间中国军队援助缅甸进行抗日战争的这段故事。1941年12月,日军在偷袭珍珠港成功,并且同时分兵进犯东南亚各国。在12月15日,日军已占领了缅甸最南端的城镇高东等地和三个机场。紧接着日军轰炸仰光等地,当时缅甸形势岌岌可危,同时也切断了中国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路。因此在1942年3月,我国派遣10万远征军奔赴缅甸。远征缅甸是我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唯一的一次派遣军队出国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后第一次援助他国作战。因此很有纪念意义,然而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后,情况并不乐观,由于指挥脱节、情报不畅等原因,加之日军偷袭腊戍成功,切断了我方后路,照成我国远征军的全面失利,不得不撤出缅甸。大部分远征军残余部队回到国内,归路被截断的少部分被迫撤往印度,在这一个半月前出征时浩浩荡荡的10万之众,仅残剩4万多人,那6万人多数不是在战斗中死伤,而是在溃败中被俘虏、被炸死、被饿死和被传染病夺去生命,而缅甸也全境沦陷,可以说是相当悲惨。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再次会晤,重组远征军,中国缅甸远征军兵分两路,在印缅战场展开反攻,缅北战场的新一军连战连捷,在滇西反攻的远征军也相继取得腾冲、松山、龙陵战役的胜利。最终,两支中国远征军胜利会师。至此,缅北战役取得了胜利,接着挥师南下光复腊戍,重新开通了滇缅公路。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深入的了解到缅甸远征军这段基本被忽略的中国军队历史,看到当年中缅同胞共同抗战的情谊。

书籍读后感1000字篇6

抗战期间,有一位女游击队员,她勇敢、善战,她的名字让敌人闻风丧胆。一次激战中,她不幸中弹被俘,审讯她的日本军官用尽手段折磨她,可她至死都没有说出和部队有关的任何信息,她就是赵一曼。

赵一曼,四川省宜宾人,原名李坤泰。她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就在学生中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1935年秋天,赵一曼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第三军主力转移后,她率领第二团留守在珠河根据地,继续开展游击战争,以牵制敌人的兵力。部队在滨绥铁路北边的一个山沟里作战时被敌人包围。

赵一曼和战士们经过一整天的血战,击退敌人多次进攻,但终因寡不敌众,弹药不足而失败。赵一曼身负重伤,被敌人俘虏。由于她伤势很重,敌人怕她很快死去,便连夜进行审讯。敌人问不出口供,就用马鞭子抽打她的伤口,但她坚强不屈,怒斥敌人,毫不动摇。

1936年6月28日,她与护士和看守一起逃了出来,不幸又被敌人追捕回去。日军为了从她口中获取情报,对她的用刑不断升级。

日军用竹签钉她的十指,又把烧红的钢针钉进她的手指和脚指。日军随后又给她灌掺有小米和汽油的辣椒水,还用烧红的烙铁烫她的乳房,最后用刀剥她的肋骨。

日军折磨了赵一曼几个月,都无法撬开她的嘴,决定把她押解回她曾经工作过的珠河。在从哈尔滨开往珠河的火车上,赵一曼给自己的儿子写下了遗书。

1936年8月2日,在黑龙江省珠河(现尚志县),赵一曼牺牲前,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随后,被日军开枪打死,年仅三十一岁。

中国人民会永远牢记女民族英雄赵一曼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迹。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为赵一曼题写了“革命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哈尔滨市将她战斗过的一条主街命名为一曼大街。

书籍读后感1000字6篇相关文章:

《岛》读后感1000字8篇

议论读后感1000字5篇

读后感作文1000字5篇

小王子读后感1000字7篇

红与黑1000字读后感8篇

物种起源的读后感1000字7篇

昆虫记读后感1000字8篇

至味中国读后感1000字8篇

巴金春读后感1000字8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7篇

书籍读后感1000字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72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