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写读后感时,都是对个人观点与书中思想碰撞的精彩时刻,一篇引人入胜的读后感能够让读者在思考中发现书籍的多重意义与价值,王科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秋节,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秋节,读后感篇1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望着天上渐渐变圆的月亮,我不知不觉地背起了苏轼的这首《中秋月》。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就我所知,有两个,但那都是很久以前听别人提起过。大概就是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正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各户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收的遗俗。另外还一个就是神话版的,那就是嫦娥奔月。由于后羿射太阳救了大地上的百姓,于是西王母便给了他长生不死的药,交给嫦娥保管。逢蒙听说了便去偷取它,情急之下,嫦娥便吞下了药,飞到了天上,由于她不忍心离开后羿,便留在了月宫中。后来,后羿听说嫦娥奔月后,痛不欲生。月母为二人的真诚所感动,于是允许嫦娥每年在月圆之日下界与后羿在桂花树下相会。
但“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又引出了另一个民间故事。大致上是讲嫦娥偷吃了后羿的药,飞到了月宫。“玉宇琼楼,高处不胜寒”又写出了她的孤寂之心。
中秋节我们吃的月饼,据说也是在嫦娥那时做出来的。于是,后人为了纪念嫦娥,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也就流传到了今天。是当世人渴望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流泄。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中秋节,竟然会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让人们不禁对它充满了喜爱与向往。
中秋节,是由古代流传到现在的。它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隐形的动力,它可以使身在异乡的游子想起家,从而充满对生活的无限动力。它还可以表达一个人对家,对亲人的一种思念,哀愁。
并非是色彩鲜艳的颜料才能勾勒出美丽的图画;并非只有百花的盛开才能呈现出春天的美丽。中秋也不例外,家人不一定要团聚在一起,才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有时一句来自遥远的真诚的祝福,胜过在一起时的千言万语,只要彼此的心在一起就够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年的中秋就快到了,希望所有的人中秋快乐!即使人不在一起也不会孤单了。
中秋节,读后感篇2
如果你能够真正地把爱给所有的孩子,真正地用心看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你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的乐趣、体验到做的幸福。——朱永新《致教师》
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可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大多的教师而言,认为能教出好成绩就是好老师;而我们各级优秀教师评选条件中也很少出现“爱学生”这样的字眼。当然,要将“爱学生”作为一条评价标准,确实操作起来不太容易,但事实是这一标准基本是被忽视的。这样一来,大多的教师在爱学生方面明显就有了缺失。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也正是爱心,谱写了李老师的传奇。每每读到李老师的故事,总感到热血沸腾。是啊!我们的中因为缺少了这份爱心,使得很多“问题学生”失去了矫正的机会;青春路上“失足”的学生,没能得到心理辅导而越走越远;学困生丧失了进步提高的机会;尖子生仅仅成绩优秀,人格、道德沦丧……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的爱心不够造成的。
有人说:“没有爱,就是一场苦役”。可现实中的,爱是匮乏的。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整天板着面孔,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于学困生,甭说爱心,就是耐心,也不够;对于问题学生,动辄批评,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更不会走进学生心灵,又怎能用心灵赢得心灵?
谈起教师这个职业,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就连我们自己,也很少正视,其实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在历程中,“以爱心唤醒童心”,爱教师这个职业,爱每一个学生,用心看待每一个学生,用情上好每一节课,在我们的职业旅程中用心发现和挖掘教师这个职业的魅力,感悟幸福,收获幸福。正如朱老师所言,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从而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这样,你会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而且不仅作为职业,视为事业。
中秋节,读后感篇3
打开书,前言处的《我是教师》这首小诗,如同一杯espresso,香气扑鼻、口感醇厚,让人回味不止。细细品读《致教师》一书时,发现其更像一杯latte,没有过多的'华丽外表,没有过多的酸涩咸苦,却多了一份真诚与感动。朱永新老师把自己对教师、对的理解和感悟与每一位教师分享,把自己对教师、对的热诚与挚爱向每一位读者传达。于我而言,除了收获满满之外,更多了一份思考与坚定。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相信每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如果我们发现孩子还没有‘开窍’,一定是时机还没有成熟,或者是你还没有找到打开他心扉之门的钥匙。”孩子天生性格迥异,拥有着无限潜力,谁也无法预料明天的他会带给你怎样的惊喜。有时不妨退出教师职业的框架,静静地呆在一个角落观察,你会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太多的闪光点,是你从未知晓、未曾想过的。
有的孩子善于表达,总是迫不及待地告诉你有关他的一切,让你对他印象深刻;有的孩子善于表现,总是按照你的意思做好一切事务,让你肯定他的能力,然后委以重任;有的孩子善于沟通,总能与班上每一个孩子愉快地相处,让你放心地把班级管理的事情交给他。每每谈到这些孩子,总让你赞不绝口,引以为傲。但也有这样一些孩子,不爱围在你身边,问你这样、那样;不愿有事没事地凑在你身边,说要帮你干这干那;也不喜欢和大家聚在一块打打闹闹、说说笑笑,总是那么不起眼,不能引起你太多的关注。可当你静下心来,细细观察时,你会发现那些善于表现的孩子,总会要求去承担太多事情,从未考虑到自己的能力与特点,往往许多事情表面看起来不错,其实内里却一团糟,甚至毫无意义。而那些安静内敛的孩子,虽不会太多言语,却会细细思考,用心去做每一件他觉得有意义且是他能力范围内所能承受的事情。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他们带着纯真与真诚来到你的身边,把世间最好的爱给了你,千万不要因为学习成绩不够优异,而去否定他的一切;千万不要因为同一个问题讲了多遍,他还不理解,而去质疑他会故意和你作对;千万不要因为他偶尔犯得一个错误而对他失去信心,不再信任……多给他些自由、时间、空间,他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他会创造出令你惊讶的辉煌。
朱永新老师在书中提到“其实,最好的是不教之教,是帮助每一个人认识他自己,成为他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最后成就人生的人只能是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才是命运主人。”我想我能做的,无非就是尽我所能陪伴孩子,静待种子发芽、花朵盛开、果实成熟,坚守这片未被污染过的圣洁之地,做孩子童年世界的守望者。作文
中秋节,读后感篇4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然后他就做出了“新”,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习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习、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回回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习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平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近实际、最贴近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实践,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科研的冲锋号。
中秋节,读后感篇5
中秋到了,我跟着妈妈出去买月饼,买完月饼在回家的路上,想起可口的月饼,我都忍不住快流口水了。
于是我盯着月饼盒看来看去,妈妈说:“小馋猫,别把歪主意打在月饼上,小心被发现!”我心里想:不让我吃,我就非吃不可。眼珠一转,灵机一动,有了!我对妈妈说:“妈妈,我来帮你拿月饼吧!”随后,便把月饼夺了过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唰地奔回了家。
回到家,我把月饼放在桌子上,奸笑起来,接着拿出一小盒月饼,心里嘀咕着:“豆沙月饼,我来了!我保证会把你吃掉的。”我左手持刀,右手持叉,顾不上吃东西的礼仪,直接把月饼五马分尸了,接着用叉子叉一小块,放进嘴中。“真的太好吃了,月饼的陷磨得真细,吃起来真好吃!”一定是“嫦娥”做的,怪不得叫它“月饼”呢!我细细品尝,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妹妹看到我笑得很欢,喊道:“我也要吃,我也要吃!”我私心强说:“自己拿!这样你还可以多……”还没等我说完,她就立刻拿了一个蛋黄味的月饼的,开心地吃了起来,我高兴地都快要飞上天了!” 过了不一会儿,我就看见一轮明月从云中探出头来.这个月亮好似一张洁白无暇的笑脸。它甜甜地盯着我看,好象在给我讲嫦娥和玉兔的故事.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它圆圆的,亮亮的.不远处,隐隐约约还有几颗闪闪烁烁的星星.就像在悄悄地说话,并冲我顽皮地眨着眼睛.月亮越来越圆,也越来越亮,几乎没有一点声音,静得像阿姨家睡着的小弟弟.我看看天空,又再看看地面.地面上亮晶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这时我发现在露水中,镜子上,水盆里都有一个月儿的满圆.当一阵风吹过,水中的月亮便酥酥地颤,让人可怜儿的样子.我又蹲在小河旁,看见月亮静静地躺在河水中,给水中的小鱼,小虾点燃了一盏最环保最明亮的灯。我不时的向平静的水面扔下了一块块小石子,月亮就一下子分为了好多道道,就像奶奶额头的皱纹.渐渐地,那月亮就又合成了一轮满满的圆了。
这时,我们听到妈妈的脚步声,我们赶紧把所有的月饼拿到了自己的房间,锁上门,独自享受美味。吃晚饭时,我只吃了平常的二分之一。肚子里的一半空间全被月饼占了。
我喜欢过中秋,更喜欢中秋月饼!
中秋节,读后感篇6
最近参加了一次教师培训,是教师十大素养之科学素养,借此培训的机会系统的了解了和教师有关的科学素养。原先以为科学素养应该是搞科研的人才需要研究的,通过这次学习明白了原来那是很狭隘的想法,科学素养和我们教师的距离是这样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两方面:
首先从科学素养的涵义来说,包括以下七个方面:①具有科学素养的人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②有科学素养的人在与其周围的世界相互作用时,能准确运用合适的科学概念、原理、定律和理论;③有科学素养的人在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增进对世界的了解时采用科学的过程。④有科学素养的人在与他周围的世界相互作用时所采用的方式与蕴藏在科学内部的价值是致的;⑤有科学素养的人理解和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⑥有科学素养的人通过科学并使其贯穿自己的一生,形成了对世界更丰富、乐观和积极的看法;⑦有科学素养的人具有许多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操作技能。这七方面对于教师来讲,是我们每天处理事情时都要用到的,是应具有的基本素养。其次再从教师的职业特点来说,由于教师的职业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活生生的人,人人不同,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使得教师的工作具有复杂性;教师的工作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就决定了教师的工作具有示范性,另外,教师的工作还有创造性和灵活性以及长期性和长效性等特点。教师的职业工作特点也需要教师要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必须不断充实自己,保持活力,保持发展的动力,以减少工作的不适感和倦怠感。
既然教师需要有良好的科学素养,那么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又应该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呢?
第一,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树立适应创新的科学观、学生观、师生关系观。现代科学观的教学是变“教”学问为“做”学问。
第二,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素质的提高,要依赖不断的学习,不仅可以通过攻取学历的方式来学习,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身不断地积累和留心社会发展变化来学习,还可以读书,看报等等,只具备学科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既能“一专”,又能“多能”。
第三,还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主要还是靠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培训,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大连教学基本功。
第四,要具备科研能力。科研过程本身是教师重新学习的过程,是教师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改善并趋向合理的过程。
第五,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在日常繁重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获得提升的主要渠道就是教研活动和上课实践。
第六,中小学教师要同时具备自然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教师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我将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省和积累,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幸福教师!
中秋节,读后感篇7
盼望已久的中秋节终于到了,大家都兴高采烈,以各种形式来欢度这个特殊的节日。我家也不例外,在中秋节这天晚上,全家都聚在一起,共度中秋。
晚上,姐姐、哥哥他们都到了我家。忽然,我看到了诗,于是便提议开一个对诗大会。在征得大家的同意后,大会便开始了。第一个是哥哥,他学着诗人李白的样子捋着“胡子”深情地说:“妙哉!妙哉!此主意真妙!我先来一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哥哥刚说完,姐姐就对上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不紧不慢地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哥哥怪腔怪调地说。我正要说,只听姐姐拉着嗓子说:“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哎呀!坏了!这正是我要说的。我该怎么办呢?正在我急得抓耳挠腮的时候,他们却过来起哄了,说:“弟弟,如果你在十秒内想不出的话就算你输哦!十、九…”说着便数了起来。我却急得团团转。我猛一抬头看到了天上的明月,我便像抓着了救命稻草一般拼命地大喊:“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就在我们对得激烈时,妈妈却像个孩子似子似的吵道:“我来!‘今年八月十五夜,我们一起吃月饼。’”“哈…哈…”妈妈这诗把我们都逗笑了。
不过,我们还真饿了。于是便吃起了圆圆的月饼。吃着这香甜的月饼,我的心里却流过了一丝酸意?台湾的同胞们是不是也在赏月呢?他们是不是也盼着早日投入祖国的怀抱,早日和大家团聚呢?别说,今天的月亮还真应了“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这句话呀!
八月十五桂花香。在月光与有些凉意、带点儿桂花香味的夜光中,我度过了一个快乐而又难忘的中秋节。
中秋节,读后感篇8
当中秋节来临的时候,吃月饼、赏月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我想在里赏月那一定别有一般韵味吧!
在墨蓝墨蓝的夜空下,有几颗星星正调皮地眨着眼睛,深绿色的山岗,在宽阔夜空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绮丽巍峨。转眼间,后出现了一道亮光,是什么呢?原来是月亮从面在偷看我呢!由于我是金地。格林郡的业主,所以参加了他们的中秋晚会。各位演员的表演真是美伦美焕啊——有吹笛子、拉二胡和大合唱。当然,我最向往的还不是这个,而是抽奖和吃大蛋糕。可惜只拿到了半块蛋糕……
中秋节我们还去了外婆家。
在外婆家时,我们玩了很多东西呢!
捞水草给鸭子吃时,我还想捞点鱼,等喂好鸭子了以后,我拿起网想捞鱼,结果捞了n多次都没捞到鱼,水草倒捞了好多根。没办法,只能再扔回河里了。
中午给鸭子吃东西时,发现有个像鸭蛋的东东,我叫外公拿来一看,果真是鸭蛋。嘻嘻,原来我的视力不错嘛……
过了一会儿,月亮露出了小半边脸,好像小船倒扣在上,又好像一盏电灯,把可怕的夜空照得色彩缤纷。接着,月亮的肩上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慢慢地爬了出来。最后,它用尽全身力气,终于跳出了。刹那间,似大玉盘的月亮洒下了皎洁的月光,顿时,大地仿佛披上了一层柔和的薄纱,而蓝色的夜空此时变得一片浅蓝,好浅好浅。啊!此时,我真觉得这个世界好恬静、好柔美!
当我对这个月亮赞叹不已的时候,一朵乌云又一次遮住了月亮。于是,那美好的一切又暗了下来。然而,月亮却不甘示弱,仍然放射着光亮,给乌云镶上了一道亮光。一阵风吹来,乌云只好飘到一边去了,银光又照亮了整个(城市、小村)。
在随后的几天日子里,我总能时不时的看见那被黑云遮住忽明忽暗的月亮,而每次看到,总会有些自己的想法: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有些人在学业上碰到了一些挫折,就半途而废,有始无终,但是,有些人却克服了这些困难和挫折,在新的道路上又会焕发出耀眼的光芒,不是吗?
中秋节,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 中秋节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