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作文,我们学会了如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便于沟通,练习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耐心和毅力,学会坚持和努力,王科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写论语的作文参考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写论语的作文篇1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一段,是我学的最好的,接下来,我为你们解释一下:
子贡说:“贫困而不对人阿谀奉承,富贵而不骄傲自大,这怎么样?”孔子说:“这样也可以,但还不如贫困而乐道,贵富贵而好礼的人。”
子贡说:“《诗经》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就是说明这个道理吧?”孔子说:“赐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因为我告诉你这一层意思,你能进一步领会到那层意思了。”
现在,我们社会中,也有这样的人:
有些人家庭贫困,却没有对人阿谀奉承,却在那里欢乐,一人一种对生命,对生活乐观的激情。有些人富贵,但并没有骄傲自大,而对别人实施好礼的人。之后,我们社会的小朋友们都在背《诗经》,《诗经》这本书给我们很多道理,教导我们怎样做人,怎样面对生活,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们只要领会了这个一个意思,以后的路,我们就会领悟更多道理,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在学校里,老师也给我们教做人的道理,不要阿谀奉承,也不要骄傲自大,这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所以这句话值得我深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写论语的作文篇2
在这本书中,南大师多次为孔老夫子正名。现在有很多人反对孔家店,认为“孔孟之道救不了中国”。南大师认为,孔门心法就像是我们每天吃的五谷杂粮,是我们顿顿离不开的食粮。只不过孔家店的某些店员们,往粮食里掺了水掺了假——在孔门心法传承几千年的过程中,几代大儒对其的过分解读(训诂、考据、宋代理学等),把《论语》这部经典的文字和精髓割裂开来——才会出现“打倒孔家店”这样的口号。但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经典,才会历经时间的大浪淘沙,真正的传承下来——几千年来,“四书五经”必登经典书单之首,必然有其道理。所以,粮食本身没有问题。宋代一代名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钟老师说赵普那是客气的,要他说:一句论语就可以治天下,哪一句?翻开《论语》,看到哪一句就是哪一句。
?论语》的篇章和内容都经过孔门弟子精心的选取和编排。在这部书里,孔老夫子的几大得意门生,性格、天赋迥异,在各自领域都有非凡的建树,个个都是一等一人才——孔子最得意的颜回、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子路、大外交家子贡、继承了孔门心法的曾子……只要孔老夫子动一下称霸天下的心思,有这些弟子的辅佐,那是分分钟的事儿;而他老人家没有那样做,而是用另一种教化天下的方式,在当世就成为了天之木铎,一代圣贤。
?论语》本身就是一部了不起的经典;有了南大师的解读,这部《论语别裁》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对于我这样的历史小白,就喜欢看的就是大师引经据典穿插在其中的各类历史典故,上到伏羲女娲,下到民国初年,儒释道医武各家,他都信手拈来,不愧是一代大家。而最令我感动的,是像南怀瑾大师这样一代代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先师们,他们结合自己所处的时代,耐心细致地为后生讲解传统经典,让那些看上去生涩难懂却包含了祖先无穷智慧的文言,更好地指导当代人的生活,让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他们实实在在地践行了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写论语的作文篇3
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轻徭薄税,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子主张仁爱。
“爱人”就是对一切人的尊重和爱敬之情,把人当作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对待,即”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颜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
“仁”字在上古时代已出现,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孔子继承了仁的基本内涵并作了重要发展,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第七
?论语》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否则,《论语》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些古奥的文字而已。
像董子竹先生那样,钻研《论语》多年,然后带着火药味地和别人争论仁义君子。我是不太赞同的。
写论语的作文篇4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到来,各种西方学说陆续传入中国,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甚至连长期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幸免。在学习了半个学期的《中华元典导读》课和阅读了《论语》这部书后,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儒学的根,即孔子的《论语》说起。《论语》大概包括的以下几种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别加以介绍。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写论语的作文篇5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行行圣人言映入我的眼帘。对,今日,我读了《论语》,这本书虽然言语简略,却是意义非凡,耐人寻味。
就如这么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如此简短几个字,却是精确明了地概括了学习的精髓。这让我想起往日的情景:在一节课后,我们会在自由活动课中复习当天重要又深奥的知识点,就在这时间中,虽说是自由活动时间,可在旁的几个同学心血来潮,聊天聊得热火朝天。而第二天呢,大家的学习效果是天壤之别。因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在我们身上得到实际验证。
而那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阐明了学习要讲诚信的真谛。虽然能人懂得的学问很多,但也总会有“有所不知”的事情。这也正是我们平时讲的'通俗语“不懂装懂就是饭桶”,这些自认“无所不知”的人错失了“求问”的体验,不懂谦虚并耐心地向比人请教。正如“学问学问,既学又问”嘛,这也反衬出那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些话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这样做呢回想我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时的我不懂“问”的意义,只是上课专心致志地听讲,课后温习一下了事,没有真正领悟到“问”问题的重要性,害得我没有完全跟上老师的节奏,甚至有些知识还只是一知半解,一味的追求只要跟上老师的步伐。直到二年级,我渐渐意识到问题所在,需要调整学习的方法,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会课后抓紧复习,虚心请教老师或同学,很意外,成绩在班上从前二十名冲到前十名。三、四年级,我发现学习越来越轻松,成绩也显著提高,每次考试基本都能名列前茅。
可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严谨的求学态度也被后人所称道。同伴间的学习,各有特点,也总是各有成就,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然而当今社会,总有些人目空一切,自高自大,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结果只能导致没有任何发展。
?论语》这本书脍炙人口,教会了我们学习的方法,让我们成为有学问的人,全面发展,走向幸福成功之路。为父母效劳,为国家做贡献,让读者受益匪浅,你愿意读一读吗
写论语的作文篇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将孔子的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这一片绿洲一直点缀装扮??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通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得益非浅!
写论语的作文参考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