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读后感,我们能够发现书中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一篇精彩的读后感可以激励他人去阅读同一本书籍,下面是王科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子衿古诗读后感最新8篇,感谢您的参阅。
子衿古诗读后感篇1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形式不拘一格,都有自己深远的发展过程。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中国的古诗词。
我读过著名学者于丹的著作《重温最美古诗词》。在书中,作者通过大自然的风景,引出与之相关的古诗词,并作出对古诗词的理解和个人看法。全书语句流畅、优美,处处散发着诗意,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释怀。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这是书中正文开篇的第一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长恨歌》中的一句。通过作者对诗句的解读,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唐玄宗离开皇宫前的安然、喜乐,再到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离开皇宫后的怅然。只是短短几字,表现出了景物背后的苦楚。虽然唐玄宗的皇宫没有变,但这种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落差感,使人感受到的只有无限的凄凉和悲哀。
我读过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当看到诗中末尾那句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我眼前一亮:陶然而乐,忘却心机,这是一种多么高深的精神境界啊!世人称李白为谪仙”,不错的。李白一生,潇洒自在。他在他自己的世界中奔走四方,有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志气,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情怀,所以说李白是一个真正有才气的人。作者在书中写到:才气,不就是气场托起来的才华吗?没有气,才华怎么能流动起来呢?一个人只有才没有气,一片死气作文沉沉,就是死才华,呆板僵硬,没有神采。”而李白有着拂剑朝天去”的潇洒,有横戈探虎穴”的梦想,又有这陶然共忘机”的心境。这不正是他的气概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这是李商隐《锦瑟》中的一句,也是全书结尾的一句。当读到这句诗时,让人不住发问: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弦呢?也许当一个人有着无数心事,才会如此发问吧。锦瑟有着这么多的弦,是因为这一弦一柱都系着太多太多的回忆。心事如此之多的诗人,隔着似水的流年,回望过往的时光,泪水不住地凝成了诗行。这些思绪和迷离的幻像如同那繁琐复杂的锦瑟,不知何以缘起,更不知何以缘灭。
作者于丹在书中写道:为什么诗意好像离我们的生活远了呢?不是明月变了,不是诗意变了,变化的只是我们的心,只是那份悲天悯人的情怀远了而已。”是啊,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街道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有时天空上的灰色代替了湛蓝,还有多少人会抬头望望寂寥已久的明月,举杯与月畅饮,小酌或酩酊,像年少时不知惆怅地开怀一笑呢?
我喜欢这种在诗海畅游的感觉,在笔墨香气中体会纳兰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深情款款;体会李煜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体会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之苦;体会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欣喜若狂;体会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抒怀在诗词中找回生活的宁静,去相信诗意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活得诗意盎然。
子衿古诗读后感篇2
读过《离骚》才发现,原来那是一支不朽的绝唱;读过《离骚》才顿悟,原来屈原占据着浪漫与壮丽的完美姿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多少风流人物啊,可真正被历史记住的有多少呢,然而屈原,这个伟大的名字,却被人们传诵了数千年,屈原虽死了,但他却活在人们的心里,原因何在?因为他活着的时候心里所装的国家的安危,是百姓的忧乐,而不是他个人的荣华富贵。
正如毛泽东所言:"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外国内,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屈原的吟叹和所为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千百年来,作为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典范,他把执著的人生追求与爱国情怀融为一体,向世人展示了一种高尚的生活姿态。
子衿古诗读后感篇3
这次爸爸让我看一本《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书,这本书里的诗词大部分我都会背诵。爸爸在书里给我挑选了四首诗词让我重点读,分别是唐朝诗人李白的《古朗月行》、唐朝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宋朝诗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我看了很多遍,每个诗词都有它的特点,语言也很美,《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这一句对月亮的描写很形象。《独坐敬亭山》中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一句用拟人的方法来描写敬亭山。《忆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描写了江南春天美丽的景色。这四首诗词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因为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的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作者用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变大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作者在这首诗中指出:我到现在还怀念楚霸王项羽,他宁可自杀,也不为了活命逃回江东老家去!这是何等的气概啊!
子衿古诗读后感篇4
这个暑假,我读了《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在这本书里,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就是《游子吟》这首诗了。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郊写的,写出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游子吟》这首诗的就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意思就是:谁说儿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每当我读到这首诗,我就会想起一件事。
那天下午放学后,外面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可是我没有带伞,就在我焦急万分的时候,看见妈妈带着雨伞来接我了。她快速的向我跑过来,根本不顾雨下得有多大。她把伞递给我,说:“快把伞打好了,别被雨淋到了,要不然会感冒的。”当我们回到家后,我倒没什么事,妈妈却感冒了。她只是在床上休息了一下,就又去做家务了。
到了晚上,妈妈忍着头痛去帮我做饭,做完饭后,自己饭都没有吃几口,就去睡觉了。
到了第二天早上,由于我睡过头了,走的时候太匆忙了,导致我忘带了英语课本。可那天早上碰巧是英语课。我心急如焚,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过了几分钟,我看见妈妈气喘吁吁地跑上楼来给我送英语书,送完又匆匆地去上班了。看着妈妈忙碌而操劳的背影,我不仅热泪盈眶。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这首诗给我了一个启发:母爱是无私的',也是伟大的,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让妈妈过上好的日子,不用这么操劳。
子衿古诗读后感篇5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来自龙城天水的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天水,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单指李广一人,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子衿古诗读后感篇6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是一本书,一本文化深渊的好书,一本成长必备的书。瞧,这一首喜人的古诗,那一首感人的.优美诗词,又有文学修养必备的东西,真是一本好书!可惜,没有插图。
这里面全是诗,也有注解、译文、诗人介绍、赏析等其他东西。看: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写江南多美啊!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句道出了蜜蜂的辛勤,还暗喻了人们要学习蜜蜂这种难得“付出甚多而索取极少,不贪小便宜的精神”。
在这里,我认识了许多诗人,并和他们交了朋友,有存诗最多的陆游、改革失败的王安石、只活了26岁的林升、诗词夫妻赵明诚和李清照……在这当中,只有王安石改过革,但失败了,后忧愤而死,如不这样,他也许还能活长点,他只活了65岁。
这里面还有一些精彩的故事,比如说:寻求生花妙笔、老僧借竹、俏话连篇、谜语诗……苏轼妙语拒友尤为有趣,讲起了故事拒友,不懂的人还真以为他答应了呢!还挺有道理的。不挑明说,暗喻作比喻,太有意思了!
这本书非常好,我向你们推荐它。我还给它作了一首诗:
?此书》
教吾悟道理,
渊伦难见以。
如言此物透,
深研其中理。
子衿古诗读后感篇7
上星期拜读了这本,心中一丝明悟些许感触,却无法言表。与其说于丹的这本书是在给诗词做诠释,倒不如说她其实就是在写诗。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诠释书中千古名句,无时不让人感觉读书是一种享受。书中从春风盎然,写到秋雨惆怅;从明月思乡,写到斜阳感伤;从田园的惬意,写到登临的豪放;从抚剑的豪情,写到把酒的放荡。原来真的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无论是古人的诗词还是于丹的文字,读过之后让人发现,原来诗词居然离我们这么近,年华有限,但是诗意无穷。
重温古诗词,让我又一次重新找回了诗意的人生,诗意的情怀。诗意如风潜于心。风起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刘邦那种:“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豪迈。
花开的时候我便会想起杜甫的那种“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的《江畔独步寻花》的惬意。
雪纷的时候我也会想起柳宗元的那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寂寞。
月明的时候我更会想起,苏轼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旷达。
风花雪月全入诗,春夏秋冬皆成诗。总之世间一草一木、万事万物都蕴涵着诗意,人生处处都充满了诗情。在我诗意的人生里有着风花雪月的浪漫情怀,还有对悲欢离合迷惘伤怀,也有着对春夏秋冬眷恋缅怀。有着追求的无奈,执着的忧伤,适时地感动……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是人生这首长诗内容,韵味和意境。不管怎样我都希望把它写得内容丰富,情节动人,意境优美,韵律铿锵,合辙对仗。
我喜欢这诗意的人生,喜欢诗意的的幸福生活,喜欢诗意的风花雪月,喜欢诗意的悲欢离合,更喜欢诗意的男人和诗意的女人。诗意的人是一种浪漫丰富充实愉悦人,诗意的人是一种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人。
诗意的男人是豁达超拔的男人,是洒脱奔放的男人,是真诚善良的男人,是丰富深刻的男人,是乐观向上的男人。这样的男人站起来如一道山伟岸不屈,顶天立地。躺下了如一条河淡定从容,渊源流长。
诗意的女人温柔善良的女人,是热爱生活的女人,是健康快乐的女人,是优雅自信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如绽放的鲜花恬美馥郁,如林间的清泉清澈纯净。她们犹如一道令人迷恋的风景灵性自然,含蓄纯美,她们懂得爱和被爱。她们质地如蕙、心思如兰,品位高雅,内涵丰富,时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神奇魅力,犹如一首韵味十足的诗,让人百读不倦,回味无穷。
人生如诗,生命如诗,生活中处处都有诗。面对如诗如画的生活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珍惜,不活出一个诗的境界和诗的韵味出来的。面对诗意十足的世界,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首美丽隽永的诗篇,让生命更诗意,使这个世界更诗化。
诗意的人生是对真、善、美的升华,是对假、丑、恶的鞭挞。诗意的人生浪漫温馨的人生,是激扬向上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人生!在诗意的人生里想爱你就大胆的爱,有梦你就尽情的追,投入的活一次,潇洒的走一回。让这首人生的诗篇更加的精彩完美!
子衿古诗读后感篇8
最近集团组织了名为“书香中交”的活动,旨在为广大员工增长学识,陶冶情操。我便选了于丹老师的一本名为《重温最美古诗词》的书籍,来慢慢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文字的魅力。也正如书籍封面的那句话——“徜徉在明月清风的意象中,感受对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见解,从另一方面说,读这本书,可以从一位大家的视角去品味这些美妙的诗词歌赋。清代孙洙就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通读一遍才忽然发现,原本口中偶尔蹦出的一两句,根本就属卖弄,哪算得什么熟读。比如白居易的两首,一首《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竟不知后面还有两段;一首更为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面的我竟也不会。像这样的只会一半的诗还有很多,不谈内容,似这般,就已先学会了敬畏。
不得不说,诗词还真是个美妙的东西,有时简短的七个字,就比用千言万语还能表达的清楚明白,读后感《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诗人可以用种种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春天”可以跟“愁思”联系在一起,我们眼中可爱的“芳草”在诗人的'眼中却是“离恨”,古色古香的“长亭”是“送别”,展翅高飞的“鸿雁”却代表远方可爱的“家乡”。我时常会胡思乱想,都说现在的营养丰富人也聪明,古人都是呆呆的,傻傻的,可为什么却写不出如那般有内涵,有韵味的千古绝唱。是我们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把什么丢失掉了吗?
读这本书的时候,真的会想自己当初摇头晃脑背诵的样子,尤其是看南唐后主李煜写的诗的时候,会不自禁的微笑起来。李煜写的诗全是“愁”“恨”“烦恼”,本不是能笑出来的意境,不过有趣就有趣在几年前的我竟然对这个“愁”很喜欢,不管是“离恨恰如春草”还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挂在嘴边,现在想来,小小年纪哪来这许多愁。倒应了辛弃疾的那首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由看书而看过去,别有一番滋味。
东坡先生说陶渊明的诗“初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而慢慢读《重温最美古诗词》,竟也十分有趣,书中的诗词包罗万象,田园之乐,国破之恨,报国之情,观景之怀,一一罗列于书中,但无一例外地,都夹杂着诗人或喜或忧,或恨或怒的复杂心情。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人性就是这样,无论身居何职,无论身居何位,只要生于世上,便有种种感情,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如果真的没有感情,没有喜怒哀乐,那么这不是神就是一堆枯骨罢了。正因有种种情感,诗人们才能将这种情感施乎于艺,我们才能在千年之后的今天,走近那些被称之为“诗仙”、“诗圣”的人,走进他们的内心,体味他们的喜与悲,爱与恨。
我想,于老师如此积极的传播传统文化,无非是让中国文化更好的发展下去,让无数的国人不要忘却传统,忘却前人所留下的美丽语言。走进先贤的内心,聆听先贤内心的情感发声。恰如我们常说的,读一本好书,认识一个好人,会让人心胸开阔。是的,在这个喧嚣的年代,每个人都会遇到烦恼,遇到挫折,能从书中品味先贤遇到磨难时的所为,未尝不是给自己一个正确的渠道去排解这些问题,恰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遇磨难而不低沉,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心胸开阔了,问题自然就不算问题了,人总归还是要淡泊一点,否则“众鸟欣有托”,吾不爱吾庐,怎么可能快乐呢。
不管一个人的文学底蕴到底有多高,读两三本书,总归是好的。每天眉头紧锁,心有郁结之气,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会错误百出,莫不如去选上一本自己爱看的书读一读,快乐了才会有进步,“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子衿古诗读后感最新8篇相关文章:
★ 《古诗》作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