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培养更为敏锐的感知能力,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在文字中找到情感的共鸣与释放,下面是王科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某本书的读后感800字8篇,感谢您的参阅。
某本书的读后感800字篇1
带着春节余留的喜悦,我们展开了新的学习之旅。学习了著名诗人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一文,我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我不仅对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而叹惜,也再一次深刻体会“知识改变命运”的真谛。
该文作者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起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因同窗乔元贞家贫,买不起书,他“把课本裁成一人一半”,后“父亲”把两本课本都修补完整。但乔元贞随即退学了,成为默默无名的小贩。而那本课本成为乔元贞唯一的一本书。后来,“我”转到更好的学校继续学习,最后成为诗人。
我早已忘记自己第一本书何去何从了。因为它太普通,实在不容我用华丽的文字去装点,也没有在脑海留下丝毫的踪迹。而牛汉的第一本书却掺杂着人间最真挚的情感。他的第一本书给予我震撼,感动,温暖,启示……
作者与同伴的“童年没有幽默”,他们把与狗儿作伴当成唯一的乐趣,那感觉是辛酸的。也许这就是时代的悲哀。而我们的童年是在爱的包围中度过的。我们像皇帝和公主般使唤长辈当作乐趣。我们这代人实在太幸福了。在溺爱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竟然闹出过许多荒唐的笑话。清华学子不能自理,遇到小挫折就想跳楼。多少稚气未脱的小小少年不务正业,流连网吧,甚至做着丧尽天良的坏事。当年的孩子七八岁就当家,今天的孩子十七八岁还不能独立。也许这都是幸福的如童话的童年的后遗症吧。苦难的童年与幸福的童年,到底谁对谁错?一个是贫苦中辍学,一个是优越中放弃。也许,这同样是时代的悲哀。
小学同窗,截然不同的人生。牛汉因得到了更好的成为了诗人,而乔元贞则因没有文化知识而且碌碌无为。这也再一次印证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吧。其实每一个坐在高楼大厦内穿着制服忙碌的身影,每一位令人羡慕的在庄严的国徽下工作的公务员,他们都是这个真理最好的注脚。华丽光鲜的背后,无不曾在炎炎夏日里埋头苦学,在寒风呼啸中挑灯夜读。请我们记住哈佛大学图书馆的馆训——学习的痛苦是短暂的,未学的痛苦是终生的。因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短短的几百字不足以表达我此时的感情,那就让我从现在起,珍惜美好的时光,发奋读书,汲取更多的知识,抒写美丽的人生。
某本书的读后感800字篇2
记得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句话: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伦,一个是海伦.凯勒-—马克.吐温。
对的,在仅有1年时间的光明和87年时间没有光明孤独的岁月里,她——海伦,对生活并没有灰头丧气,反而十分乐观。克服重重困难,在哈拂大学德克利夫学院毕了业。她建起了一家又一家的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19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体会,是她,让我对生活重起希望,也看到了生活的另一方面——乐趣。让我心中更加充满了勇敢去克服困难,挑战生活。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莎莉文老师,经历了各种灾难,但她却还是顽强不屈的走到了最后,并当上了小海伦的老师。
这本书的第三部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分别写了海伦假如有这三天光明,她会如何度过。看完后,我也想了一想,假如我也只有三天的光明,我会如何利用。这个问题也真的让我足够想了好长的时间,因为我有着一双完好无损的眼睛,也无法体会盲人的感受,也许这就是我们健康人的缺点吧,美好的东西就在你眼前,你却放着不要;那些你追逐不到的东西,你却偏偏要。
假如我只有三天的光明,第一天我也会像海伦那样把我所有的亲朋好友叫过来,好好看他们的脸,眼睛,因为也许以后再也看不到他们了;也要将我的目光驻留在一个新生儿身上,以便我能获得一个热切渴望的纯美的视觉;同时,也不能忘了人类最忠诚的朋友,也是我最亲爱的——狗,我要看它那忠诚的眼睛,它陪伴了我整整一个童年,以及现在。
第二天,我要看我所有读过的书,用过的东西,也许以后再也看不见他们是什么样的,也无法直接看见书上的字,那一笔一划,竟是如此的优美;也要看我的家,那个整整陪伴了我20xx年的家,我一定要好好看看它,永远记得它。
第三天,我要早早起床,去看那大自然,日出的神秘,日落的凄美。去看大自然创造出来的奇迹,去看夏日可以乘凉的树林,看看它是有多么的惬意。
试问,假如你也只有三天的光明,你会如何利用呢?请不要浪费上天赐予我们的这些宝贵的天赋,要知道,那些已经失去了这些天赋的人们有时多们的渴望在拥有一次,好好的利用它们吧!
某本书的读后感800字篇3
最近,我读了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令我深有感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李若瑶。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又盲又聋的海伦凯勒坎坷的一生,以及她的心路历程。她一生只有十九个月光明与声音,在安妮莎利及其他老师的帮助关爱下,在亲朋好友的成全中,海伦凯勒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完成了哈佛大学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士学位。她始终致力于残疾人事业,四处募捐用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环境,并为他们创造受的机会。她曾周游世界各地,为残疾人加油鼓劲。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慈善家、演讲家、家。
她的世界只有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但她却顽强地认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读后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李若瑶》。
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
第三天,我要在现实世界里,在从事日常生活的人们中间度过平凡的一天。海伦的三天就如此仅仅有条,可我们的时间和机遇还很多,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光明对我们来说不是奢望,声音也不是可欲而不可求。对我们来说,并不缺乏完善的身体组织,我们需要的是意志上的顽强,不向命运投降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积极、乐观、敢于创造奇迹的心!
为善为恶在一念之间,生命中的奇迹出现与否也是一念之差。上天赐予我们眼睛,是让我们看清这个世界;上天赐予我们思想,是让我们改变世俗,让精神世界更美好;而上天赐予我们双手,是为了让我们拥抱未来,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勇敢寓于灵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强壮的躯体。"这正是对海伦的真实写照。海伦凭着一颗坚强的心,最终在逆境中崛起,真是身残志不残。我们太幸运了,我们拥有美好的一切--健全的体魄、良好的学习环境、优秀的老师…我们从今起一定抓紧每一分一秒,不要让光阴虚度,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要像海伦凯勒那样,不埋怨、不放弃,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奋发学习,以微笑面对厄运,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以杰出的成就显示生命的价值!是的,珍惜现在,珍惜每时每刻,应该是我们真正需要做的。
某本书的读后感800字篇4
要理解一件事,太多的资讯和太少的资讯一样会阻碍理解,尤其是在当今时代,媒体的资讯犹如倾泻一般阻碍人们的理解。
原因之一是媒体的目的不纯。上层知识分子的观点和态度被一群聪明的人通过华丽的辞藻、用心选取的资料和统计数据,精心设计包装起来。他们的目的是人们可以不费力的得到结论,是带有导向性的。而很多人们的反应正如他们希望的的那样,全盘接受。更严重的后果是人们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态度,忘记了如何思考。
以上都是书中的看法,和我之前写的人们生活在思想牢笼里的看法是一致的。媒体带着别有用心的目的向读者倾泻他们包装过后的观点和态度,当人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时,这些观点就像一根根锁链四面八方的将人们围住,密不透风。
如何破除这种状况,我想在这里重复我以前写的东西。
未经审视的想法大都是不值得相信的。未经审视的想法就是和其它想法没有关联的,认为是理所当然而从来没有质疑的,经不起批评的想法。如果真如书中说的那样,媒体带着包装过后的观点和态度,希望人们毫不费力的接受他们的东西,那么在人们脑海里就会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就会变成所谓的未经审视的想法。
哲学可以帮助我们走出思想牢笼。哲学的一般过程是发起疑问/质疑,思考探究,得到结论,清晰表达,论证。其中第一步质疑的对象就是未经审视的想法,就是媒体倾泻给我们的结论。通过哲学的一般过程,我们基本可以弄明白应该相信哪些观点,不相信哪些观点。这里边还有很多东西,比如概念,逻辑,推理等等,需要更近一步的研究才行。
我感觉这本书挺难理解的,或者是他特别的散,读了一部分感觉只是学了几个离散的问题和作者的答案。
成功的阅读意味着完全接收到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阅读的艺术是指阅读遇到不理解的东西,不借助任何外物,仅仅依靠对字句的琢磨,将事物理解。阅读有三个目标,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娱乐。什么状况下会为增进理解力而阅读,一开始理解程度不一样,读者一定要把理解程度克服到一定范围内。阅读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阅读。基础阅读:识字的阅读;检视阅读,有限的时间内读到最好;分析阅读:无限的时间内把书读到最好。
某本书的读后感800字篇5
什么是人生?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告诉了我这一切。
书的作者是美国盲聋哑女作家和家海伦凯勒。她用顽强与自信拼搏了一生,谱写出了一曲海伦憧憬于生活的颂歌!
海伦和我们一样,出生在一个美满的大家庭里,沉浸在童年生活里的海伦是多么幸福啊,可令人想不到的是,在她一岁半的时候,病魔缠上了她,使她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残疾人。她看不见、听不着、说不出,眼前一片漆黑、耳边一片静寂,恐惧感临上心头……
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那缀满繁花的枝条在风中微微颤动,几乎垂到长满青草的.绿地上。那些美丽的花儿,只要轻轻一碰,仿佛就会纷纷掉落。世上何曾有如此绝妙的美景!而这一切,海伦却什么也看不见!
海伦的启蒙老师,安妮·莎莉文的到来就此改变了她的一生。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识字、唇读,慢慢的,海伦会说一些十分简单的话了,虽然很简单,但这都来自于海伦和莎莉文老师不屑的努力。尽管海伦是残疾人,但就凭着她对知识的渴望与憧憬,让她在最短的时间里学习了数学、自然、地理、英国史、英国文学、拉丁文、拉丁文作文、德文、德语、法语等,而她学的都是那么一丝不苟、认认真真。
文章的结果几乎令我尖叫了起来,因为她考上了哈佛大学。
我不像海伦一样是残疾人,我不会经历像海伦那样的生活与考验。那么,我人生的道路应该是怎样的呢?我的理想、目标应如何树立呢?面对着海伦不屈不饶的一生,我又该怎样面对往后的生活呢?面对着一连串的问号,我陷入了沉思。在以前的日子里,我浪费了许多时间,做事磨磨蹭蹭地,浪费掉的时间都可以看一本一万多页的故事书了,如果可以把浪费掉的时间利用上,我可以学习多少新的知识呀!如果可以,我愿意弥补我以前的过错,并在往后的日子里,像海伦一样为人生而奋斗;为生活而挑战困难;为了我自己而更加珍惜我自己,做生活的主人,做生活的使者!
当我读完整本书的最后一个字时,不知为什么,我由衷地叹了一口气,可能是我在为海伦悲惨的生命而感到感慨,也可能是我在为她惊人的毅力所征服。她的一生没有白费,她用一生的时间重新塑造了属于自己的缤纷童年与人生!
“我努力求取知识的目的在于为社会为人类贡献一点力量——海伦·凯勒”。
某本书的读后感800字篇6
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海伦·凯勒出生时健康美丽,1岁7个月时因为一场疾病失去了视觉和听觉,从而也无法学习说话,便成了一个又聋又哑又盲的孩子。在安妮·莎莉文老师来到海伦家教导她之前,她在寂静黑暗的世界中已经挣扎了很久很久。因为她与常人不同,又是独生子,所以备受宠爱。海伦的父亲没有一刻放弃对海伦的治疗,他不想让自己的女儿在未知的世界里度过一辈子,他去寻求著名的眼科医生奇泽姆先生,他建议海伦的父亲去找亚力山大·贝尔博士。贝尔博士自己也是个失去听力的人,他立刻写信给柏金斯盲人学校,请他们派位专门教师来帮助海伦。
1887年,对海伦·凯勒一生影响最大的安妮·莎莉文老师来到海伦家,在老师的和帮助下,海伦学会了读书、写字和说话,与世界建立了沟通,也学会了爱与服从。所以她在很多时候把1887年作为自己新生的年份。莎莉文老师非常清楚如何让海伦走出那个黑暗的世界。一天,海伦和老师在溪边散步,老师停下来把海伦的手放在水管口上,让水流过海伦的手,然后在另一只手上开始拼写“水”这个字,忽然,海伦恍然大悟:原来,从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奇妙的东西就是“水”可以用手指划出的符号指代。那天,海伦一口气学会了“父亲”、“母亲”、“老师”、“妹妹”等许多词汇。那一天,海伦非常快乐。
后来,因为她的努力,她考上了剑桥中学,在上学期间她曾说:“我将来一定要上大学,而且是哈佛大学。”所有听见的人都很吃惊,哈佛大学可是一流大学,入学考试常人都很难通过,何况你又聋又盲?从此,海伦闭门苦读,终于考上了哈佛大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为什么海伦——一个又聋又盲的孩子,能做到我们常人做不到的事,考上我们常人考不上的剑桥中学,考上我们常人考不上的哈佛大学,成为我们无法成为的成功人士、传奇人士?“因为运气?”“不。”“因为聪明?”“不。”“因为努力?”“不,你只说对了一点,还有坚持。”
时至今日,海伦成了创造奇迹的代名词,她取得了正常人甚至正常人中的佼佼者都无法取得的成绩。这种奇迹背后是坚守,是突破,是不向命运低头的力量。当我们在感动、钦佩的同时,是不是也该想一想,自己想做什么?怎么做好?即使那不是一个奇迹,只是我们一个小小的梦想。
某本书的读后感800字篇7
文章结尾写到:”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读过本文,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时髦的话概括一下:“知识改变命运”。但是,谁能给“他”以知识呢?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
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回想过去,多少孩子因为贫困,从来没有进过校门;多少孩子被迫中途退学;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愚钝,而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读书的机会。所谓的“出息”似乎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可以实现。多少人才被埋没,多少孩子因不能读书而终生落魄。这不能不引起人思考。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读者的心情也更沉重,更重要的是,今天的学生读到此文,更应好好的想想,你们都是幸运儿!乔元贞的命运如果在今天的孩子身上重现,那简直就是罪过!读书吧,孩子!
某本书的读后感800字篇8
在图书馆里,我无意中发现了一本很薄的书,名字叫《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我拿起这本书时,我没有想到这么薄的一本书会对我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这本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出色。
美国的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混混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50年代的美国确实有些相象。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迷茫,消沉,他们逐渐遗忘自己的理想,没有了最初的热情,开始向往平庸。酒吧、卡拉ok、棋牌室开始人流如潮,网吧、游戏机房中学生不断,所谓新新人类疯狂地迷恋上了摇头丸、k粉等毒品……
天啊! 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新生力量,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应该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我们的路,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从小我们就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想当科学家、医生、护士、老师……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难道我们年轻人就该让生活变得如此混沌?是的,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美好!把握好自己的生活吧!
某本书的读后感800字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