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能够激发创造力,探索未知的思维领域,作文的写作不仅是语言的运用,也是思维的训练,能够培养综合素养,王科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端午节风俗作文参考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端午节风俗作文篇1
端午节在中国的民间节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鸡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节的特色。
小时候过端午节我足足能提前兴奋上一周,由于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了,那个时候生活比较单调,也很苦,不是过节平常是什么也吃不到的。说起粽子,它不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体现着乐趣。每年端午一到,母亲在头一天晚上炮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亲一起包,绿绿的粽叶里加上糯米和大枣,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锅里足足煮上3、4个钟头,之后母亲把粽子泡在备好的两水桶内,凉了以后细细地拨开竹叶,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红的大枣就露出头来,蘸白糖再吃,那时吃起来是那么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节前夕,家家把在山上采的艾蒿插在门上,说是为了避邪,我们小孩只是效仿着做,不懂其中的含义。
端午节早晨,起床后,母亲在我们的手腕和脚踝上缠上五彩的丝线,今后一直带着,据说可以去病除邪。其实在我心里,这些五彩的丝线在我心里是那些精美手镯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会花些钱给自己的小孩买香荷包带在身上,我的母亲是自己亲手用些小布头做的,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这样我们也很高兴。
回忆儿时过节是快乐的,节日的气氛也比现在浓。
端午节风俗作文篇2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了。家乡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家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家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和楚怀王的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和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了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因为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了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刚扎上的时候,色彩很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锄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装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来晒干的。那时一种长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个黑色的枣核,用手掰开,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这时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来抢去嬉闹调情。家乡的习惯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说一去就把瓜给轰了,光开花不结瓜。
端午节风俗作文篇3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最喜欢的就是家乡的端午节。
这个端午节,来头可不小呢。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楚国的国都已经被攻破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要与楚国同生死,共存亡,便投入汩罗江自尽了,岸上的人们见了,赶紧去抢救,可是滔滔江水里,哪里还有屈原的影子啊。人们为了不让屈原饿着,就往江里投饭团,但是饭团一投下去,就散开了,鱼虾一下就抢光了。后来,人们就想出办法,把米饭放进竹筒里,再投进江里,这样鱼虾就吃不了了。为了纪念爱国诗人,人们把屈原投江的这一天定为端午节,竹筒饭也演变成现在用粽叶包成的粽子。
端午节第一个习俗就是吃粽子。粽子不但有咸的、甜的,也有各种形状,长条形、棱锥形。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煮,要煮上几个小时,锅里开始发出阵阵清香,我们这些小孩就围在锅边等着了。煮熟后,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拿出一个来吃,还没撕开粽叶,我们就想咬上一口,这时总会给烫到嘴巴,但大家还是一边吹气一边吃。
第二个习俗就是划龙舟。每年到这一天,人们总早早的吃完饭,就围到九州江岸边。桥上真是人山人海呀!随着一声令下,各队人员奋力划起来。龙头最关键,他控制着整个局面。呐喊声,欢呼声,响成一片,队员们听着指挥齐心协力地划着。划龙舟讲究的是团结,不在乎输赢,它使人们的心更近了。
都说五月是“毒月”,这一天自然就少不了艾草。家家户户门口都插着艾草,还用艾草、柚子叶熬水洗澡。据说这样就可以辟邪,保佑平安健康。当然也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用艾草和柚子叶熬水洗澡本来就可以去除湿毒。
我爱家乡的端午节,它的热闹,它所带来的欢乐,让我回味不已。我仿佛听见划龙舟时人们那爽朗的笑声,闻到了艾叶草的清香,看到了粽叶里面那团胖乎乎的糯米团。
端午节风俗作文篇4
“五月榴花妖艳拱,欲养花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这不正是浓郁温馨的端午节场景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午节、午日节、五月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大街上到处中野飘香,粽子的腥味扑鼻而来。到了家里,我看到奶奶准备了一大盆香嫩糯米,还没开始包,我就迫不及待的想吃。奶奶一手拿着粽叶,一手拿着勺子,匙了一大口糯米,放进一个卷成三角体的棕叶里,再用手指压一压,用绳子一绑,一个完美的粽子包好了,我没想到男人的双手是那么的灵巧。
等到粽子蒸好了,打开锅盖,一个又大又秀的粽子呈现在我的眼前。我迫不及待的剪开,猛地咬了一大口,味道好极了,我一口气吃了好几个。
吃完了粽子,我们去看划龙舟。河边人山人海,人声鼎沸,还没有看到龙舟,就震撼到了我。我挤进人群,鼓声地动山摇,划龙舟的人乐在其中,船桨在水里整齐的划着,翻起洁白的浪花,像一个美丽的姑娘,穿着雪白的连衣裙在河上跳舞,是那样的婀娜多姿,那样华丽无比。
黄昏时分,划龙舟的人上岸了,紫色的星云悬挂在天空,让人不禁联想起了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杀的情景,让人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
故乡的端午节啊,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爱国精神的一种钦佩和赞颂!
端午节风俗作文篇5
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着不少的传说,最著名的的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跟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跟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过端午节,中国各地有很多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风俗。在中国中部的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钟馗与一个离奇传闻有关,相传中国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称钟馗,醒后令画家吴道子描成画像,相貌凶残丑陋,以为打鬼、驱邪、除祟之用。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据说中国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之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端午节风俗作文篇6
我的家乡在贵州省安顺市,家乡的民族传统节日有抬汪公、跳花节、四月八、端午节、六月六、牛王节等传统节日。
在这些节日里,我最喜欢的是家乡的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因为屈原是在这一天跳汨罗江而亡的。我喜欢端午节不仅因为家乡的人们过端午节很热闹,家家户户要洒扫庭院,挂菖蒲、艾条于门前,而且还有“游白病”的习俗。这一习俗就是在端午节这天,人们四处游走,有的登山,有的逛街,把一年可能染上的疾病全部抛掉,让百病远离自己的身体。这是多么有意思的风俗啊!
在这天,百草都是药,周边乡镇村寨的农民会把从山上采来的各种草药带到城里,供人们逛街时购买。无论城乡,端午节采药购药都成习俗,人们将适合自己与家人需要的草药带回,以治病防病。街道上到处都弥漫着透人心肺的药材清香,久久不散。
到了晚上,人们把雄黄和蒜泥、白酒等混合,撒在房前屋后,起到驱蚊虫、防毒蛇的作用,还用白天带回的草药放在热水里,让一家老小痛痛快快泡个热水澡。据说用草药洗澡能驱除身体里的'病毒呢!
端午节吃粽子还有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传说呢!据说屈原投江后,他的魂魄告诉人们,人们给投到江里给他的食物都被鱼儿吃掉了,他没有得到。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粽叶把米饭包起来,鱼儿就吃不到了。而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就一直流传到今天。我的家乡的粽子非常有特色,是把糯米、草木灰、板栗、腊肉等原料用荷叶包在一起,形状像枕头,有一股淡淡的草木清香,油而不腻,又好看又好吃。
小朋友们,端午节快要到了,欢迎到我的家乡来,尝尝独特的粽子吧!
端午节风俗作文篇7
端午节快要到了,我很兴奋。最近我们家都开始吃粽子了,像我特别爱吃粽子的,胃口可大了,一下子能吃掉两个呢。
今天晚上我刚一到家就闻到一阵奇香,好熟悉的香味哦。一看是粽子,这不,我的“斗志”上来了,为什么呢?因为粽子皮是我的敌人。我每次都弄不好它,有的时候把手都缠进去了。经过几次实践,我终于发现了它的薄弱环节。其实有一根线系在粽子上面,我只要把线剪断,就可以轻松地打开了,打开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吃了。我咬了一大口,哇!好烫!害得我把嘴里的'全部都吐了出来。于是我打开了电风扇,粽子渐渐地“凉快”了,我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这粽子在嘴巴里面软软的,咸咸的味道真是太好吃了。
这些来之不易的粽子是怎么做的呢?我可知道哦。首先拿粽叶卷成一个甜筒的形状,用手捏紧它,接着把米装进去,直到装得快满为止,再拿两片粽叶从上面盖住封口,裹成一个三角形。用线系起来。这样一个粽子就做好了。最后就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锅里,煮上一个通宵,早上起来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美味的粽子了。端午节吃粽子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习俗,古时候人们包粽子投到江里,是为了不让鱼儿吃爱国诗人屈原的遗体。后来,人们在过端午节时就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
听了我的介绍,你会和我一样喜欢吃粽子吗?
端午节风俗作文篇8
今天是端午节。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我不知道!那我告诉你!你还记得楚国的爱国将领屈原吗?我来说说他!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的学者。他成为楚王身边的一名官员,以他的形象使他的国家富强。昏君楚王听了奸臣的话,贬屈原流放。在流放期间,屈原听说楚国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深受其害,极为愤怒。五月初五,他来到汨罗江,抱着一块石头跳进汨罗江。出国的人听到屈原投资江城的消息都很难过。他们含泪划船去打捞屈原,把粽子扔到河里喂鱼,希望鱼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饺子的由来。
我来说说赛龙舟的由来。当时楚人不愿意让屈原死,于是很多人划着船去追救。他们不着痕迹地赶到洞庭湖,这是龙舟比赛的起源,然后每年5月5日划龙舟纪念。划龙舟驱散河里的鱼,免得吃了屈原的尸体。跨族习惯盛行于吴越楚三国。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省开始赛龙舟。当时,台湾省知府蒋在台南市霍克基半月池主持了一场友谊赛。目前,台湾省每年5月5日都举行龙舟比赛。
孩子们必须挂香包。端午戴香包的孩子,除了有避邪驱疫的意图外,还有添头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用绢布包裹,清香扑鼻,再用五色丝线以各种形状和弦扣成串,精致醒目。
还有端午挂艾叶、菖蒲的习惯:端午时,家家户户用菖蒲、艾叶、石榴花、大蒜、龙舟花,使人变成艾人。艾叶挂在大厅里,剪成老虎的形状或剪成丝带的老虎,贴上艾叶,女人戴着它驱邪。用菖蒲当剑,插在门楣上,有驱魔祛鬼的神奇功效。
端午节有这么多活动。
端午节风俗作文参考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