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通过写观后感,我们与影片的距离被拉近,感受更为真实,王科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经典咏流传4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经典咏流传4观后感篇1
近期,本国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电视综艺节目,节目效果可谓爆棚,又弘扬了我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可谓一石二鸟,其中,包括有“某曲咏流传”、“某家宝藏”等。此时,在欣赏了这些现代流行元素与吾国本土古典名作的结合之后,我不得不佩服其巧夺天工,人大吃一惊,刮目相待。
拿西方的音乐来说,在近代的流行音乐史上,隔着一年如隔着整个世纪,音乐发展的速度总是出乎常人的意料,因此,想要去理解西方前人的.音乐更是难上加难,需要一定量的乐理只是和理解。
举个例子,比如我,就花费了将近四年的时间去大量地听这些音乐,最终建立起了“西方版审美观”。在聆听70乃至60年代的歌曲时才不会脑子发麻,心中暗暗骂道:“这是什么玩意?”而在中国,面对古诗这一类并不易解的文字形式,“经典咏流传”这一节目就给了我们最佳的答案——歌。
该节目应用了许多流行曲目与古诗词拼凑在一块儿,可谓妙矣。平心而论,中华文化的瑰宝——古诗与现代人们的代沟太大矣。而音乐,便是两岸之间的一座桥梁,这样弘扬中国文化的方法,不禁令人赞叹!
相比之下,国外的音乐也有其相似之处,若你听过皇后乐队的《波西米亚狂想曲》的话,定会发现,该曲将英国的传统歌剧融合在一起,若你听过那齐柏林飞艇的《天堂之阶》的话,定会感到那与其国相应的民歌风情,这又为何等智慧的试验与融合啊!
该节目请来了许多具有不同特点的明星来演出这些艺术瑰宝,例如,热血爱国的青年代表——孙扬,和老一辈的音乐人代表陈彼得。其中的歌曲不仅动人心魄,还运用了有中华风气的乐器——编钟,若聆听这些乐器的演奏,聆听这美妙的歌声,又怎能不令人心中被这红色的精神所醍醐灌顶呢?
少年强则国强,“经典咏流传”诸类节目为我们这些乳臭未干的少年们所引路,祖国光明的未来早已在我们的手中、眼中、心中!而鲁迅笔下的“救救孩子”也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
经典咏流传4观后感篇2
现如今科技如此发达,电子产品铺天盖地的闯进我们的生活。闲暇时间总想逛逛淘宝,刷刷朋友圈,打打游戏,熬夜追剧。直到看了《经典咏流传》才让我对诗词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提起诗词,多数人都会想起小学时我们在课堂上摇头晃脑背诵的一首首古诗。可是,当时的我们也仅仅是将诗词背下来而已,并没有真正理解诗的意境。今天,当我们以现代文明的形式,用现代歌曲来演绎诗词的意境,才让我对诗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艺术家——谷建芬奶奶用十二年的时间谱写《新学堂歌》,孩子们天籁般的声音在耳边激荡回旋,每一个字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如精灵般敲打着孩子们纯净的心灵,陪伴着孩子们成长。当现场所有的人向古奶奶致敬时,音乐响起的一瞬间,我的心灵也为之震颤,内心不由自主产生敬佩和感动。一个人用自己的力量让人从内心体会到快乐,这就是“匠心”精神,值得我们为她鼓掌,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龚琳娜和其爱人老罗也让我心生敬意。一个土生土长的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凭着对编钟的热爱,去探索、去研究,即使这样的研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成功,但是,他们因为热爱为音乐的探索付出的努力,就值得我们所有人为之赞叹!
经典咏流传4观后感篇3
新年伊始,各大卫视不约而同的上了许多与文化相关的节目,《家风中华》《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等,但是中央卫视的《经典咏流传》就像一股清流一般涌入我的心中。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中竟藏着如此美的古诗词。
古老的诗词和现代的音乐旋律相结合,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音乐旋律欢快明朗。每一首诗词和每一首歌曲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的背后,又都与历史文化有着息息相关的连接。
我最关注的'一期节目是乡村教师梁俊和他的学生们唱的一首《苔》,从小女孩儿开口唱的第一句,我就被深深的感染了。而梁俊和孩子们的故事也一并深深地感动了无数人。看完节目后,这首《苔》被我反反复复听了无数次,心中不禁感叹:中国的诗词竟然可以这么美!
梁俊到的是中国最贫穷的地方之一,他觉得他能为学生们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教孩子们读诗,唱诗,从古老的诗词中汲取力量来陪伴孩子们快乐成长,让他们每个孩子的心中,都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胜地。
生活真的已经像咖啡一般苦涩了,那就让古诗词这一味奶糖来给他们换个天地颜色吧!
朋友圈里有一个特别火的视频,视频中是关于一位老教授的讲座,老教授在讲座中掷地有声的说道:我希望,唐诗宋词这样的好东西,不应在我们这一代人里面绝了。你能相信这是一位93岁的数学老教授说的话吗?这个讲座一直进行了将近2个小时,而老教授中场没有休息,也没有喝过一次水。老教授最后说的是:唐诗万岁,宋词万岁!
然而这样深情有力的告白,有没有让你满怀感动,热泪盈眶,答案一定是:有的!
当后来老教授来参加《经典咏流传》时,节目组是准备了一把座椅的,但是老先生是这样说的:“我们当教师的什么时候坐着讲过课。”
刹那间,为之肃然起敬。对于青年教师的我来说,老先生的话语和行为真的太有震撼力和鼓舞力了。
那我们为什么要读诗呢?我们读诗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们几乎每天都处于忙碌,焦躁,巨大的压力之中,我们累的都快只剩下一具虚无的空壳了,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呢?
电影《死亡诗社》中有一段经典的对白,回答了心中所问。
我们读诗,写诗,非为它的灵巧;我们读诗,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了热情。
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需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我们一生会经历许多磨难和不幸,但是希望我们始终保持着一颗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心,而心中,若有古诗词这样的美好,必定会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
经典咏流传4观后感篇4
?经典咏流传》将音乐和诗词相结合,用歌曲展现诗词之美;将故事、人与诗词相结合,寻找中华之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我们领悟美是一场不期而遇的梦;“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让我们知道美是一曲乘风而来的歌;“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让我们明白美是一种明丽风致的洒脱;“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让我们感悟到美是对生命的无尽探索。诗词经典传唱至今,是因为其中的.共情。将诗词和音乐相结合,通过“唱”的形式,将诗词故事和传唱人的故事相融合,让今人和古人穿梭时空,产生共情,进行对话,让诗词与时俱进,使其更有活力与生命力。在喧嚣浮躁的今天,回归诗词,以这样一种“怀旧”的方式,在诗词里找到自己,感悟生活,抒情表意,寻找力量。这是一种文化自信,更是一种文化力量。
在诗词美、音乐美的背后,是中华之美,“马兰花”的健康成长,是一种无私奉献之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不仅是莲花的特性,更是中华儿女的特性,是一种廉洁美、高洁美。李白于六朝古都南京写下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在这背后是一种古典之美、历史之美。中华文化绵延至今,不仅仅是因为代代相传,更是因为它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诗意中国,源远流长,走进经典,传唱经典,乘着歌声的翅膀,穿越千古江山、百年悲欢,中华文化展现魅力,诗词唱响时代殿堂。
经典咏流传4观后感篇5
央视大型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一经播出就好评如潮,被人们形容为传统文化大餐,这档吟唱古诗词的节目“燃”遍朋友圈。
就连部长也为这档节目点了赞!
陈部长说:“《经典咏流传》,这个名字就很好,在中国古代,咏是朗诵和歌唱结合在一起,流传就是传承下去,要流行起来,这个咏又是双关语,既是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一种期盼,让经典能够永远流传,让它在歌唱中、在朗诵中传承下来。”
的确,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无穷魅力,只要读过书的人,都会感喟诗词的魅力。而对学生而言,只差一个爱上的机缘。
你听,李白站在盛唐文化之巅,高声歌咏《将进酒》,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不羁,千百年来就是一首绝唱,无数人感叹于其魅力。如今,它被歌者“凤凰传奇”悉心演绎,更让乐曲原创者中科院“摇滚博导”陈涌海,带着我们一起,跨越1200年,与李白共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绝美境界;与李白痛饮“同销万古愁”,那激荡的旋律,配合歌者动情的演绎,加之诗词本身之凝练,让听者无不动容,可谓“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你听,“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唱出了一种不屈,唱出了一种精!清代诗人袁枚的《苔》并不知名,却因着乡村教师梁俊和贵州大山的孩子们天籁般地唱出,一夜爆红,相关视频全网播放突破4000万。听着这首曲子,你会觉得生命之伟大与不易,你会感叹,哪怕再微小的力量,努力了就不一样,你会不自觉也想到自己,只要被太阳照射到,一切都是希望!一次吟唱,让一首“孤独了几百年”的小诗,被世人牢记;一次吟唱,让人们记得了山村最朴实的老师和孩子;一次吟唱,洗涤了每个人的灵魂,找到宁静与原始的纯真!春风阳光不到地方,青春照样萌动。哪怕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丝毫也不自惭形秽,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你听,“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尚雯婕携巾帼英雄木兰款款而来。民族大鼓、唢呐、古筝古琴再加上“小花木兰们”河南豫剧的腔调,摇滚的编排方法,让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碰撞。从来没觉得一首流传几千年的诗词,可以与现代音乐结合成这样的腔调。尚雯婕独特的嗓音,让人刹那间在传统想象中国乐的思维空间展现出了别样的英雄范儿。听着听着,你仿佛看到了那个传说中的“花木兰”,她奔赴沙场时的果敢,她战场上的巾帼不让须眉,她荣归故里后尽显的少女的温婉!一个东方女孩儿与东方女英雄的气质在重新被演绎后浑然天成。
?三字经》《鹊桥仙》《枉凝眉》《梁祝》《明日歌》……连续几个晚上,这些已成中国文化符号的经典之作,被虔敬用心地重新演绎。音乐里流淌的豪放、旷达、婉约、深沉、凄美、忧伤——这些诗词包含的诸般情感和思想,感动每一个多情的灵魂!我们在感叹之余也恍然:现代传播并非国学天敌,反而能让古典文化插上更有力的翅膀,让更多人分享。
其实,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从《诗经》伊始,经《楚辞》,历汉乐府,至唐诗、宋词、元曲,我国的诗、歌、音乐,从来都是缠绵相依的。丰富的音乐性,平仄的节奏,完美的写意,幽深的情境,可谓丝丝入乐,如一朵朵梅花,傲然立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不管以怎样的形态出现,都曾令人叹为观止。而今音乐与诗词酣然重逢,让国人对古典诗词有了更丰富、更亲近的理解,使诗词有了更动人、更喜悦的生命力!
当网络罩住全球,当人们崇尚快餐文化,当西方文化炫目登场,人们曾经忧虑国学传承之难,仿佛一触即溃。而今,在众多文化人、媒体人、文艺人的共同努力下,有《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精品节目的纷纷加持,让我们再次领悟了经典的魅力,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传承的希望,让我们再次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历史虽然远走了五千年,但有些精髓的东西,我们,真的不能丢!假使,我们丢掉了孔孟之道,假使,我们忘记了李白杜甫,假使,我们抛弃了礼智信,那么,现代的中国人除了黄皮肤、黑头发,在多元的世界里,我们靠什么让五千年屹立不倒的华夏文明继续绵延?我们的下一代将从哪里得到民族自信与民族魂的滋养?我们民族的伟大坚强与不屈又从哪里传承?
?经典咏流传》再一次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无穷魅力,我们应该用无限的可能去亲近她,去理解她,去演绎她。真心盼望沉迷玩王者荣耀的孩子们,在哪个晚上也能稳住心神听诵李白,听诵李清照,听听中华五千年的厚重,听听华夏文明的`纯真,那么,传统文化再次绚烂于中华大地,将不再是梦!
经典咏流传4观后感篇6
每一首直击心灵,并在心灵深处久久回荡,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音乐创作人的别具匠心,让经典重拾火爆,《经典咏流传》,一场精神的盛宴。
本来一直关注中央电视台,热切地盼望着《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开播,结果却等来了意外收获《经典咏流传》。"我把星星唱给你听。"这是每一位歌手的出场白。实话说,我不懂音乐,也不会唱歌,但是我很会享受听音乐的那种感觉。几首下来,真正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这几年看春晚上的歌曲,看得实在是虐心。为什么这些经典不上春晚,随便一首,足以使灵魂得到震撼。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心浮躁,难得有人静下心来去品读这些经典。《经典咏流传》让经典回归,值得赞赏。我想在这儿,以文字的'形式再重温经典。
江南
汉·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是汉乐府中一首描述江南采莲美妙的场景,在《经典咏流传》中又搭上这么一联:
云畔遮远山,山野路弯弯,歌飘山野间。歌飘山野东,歌飘山野西,歌飘山野南,歌飘山野北。
再次听这首歌的时候,是高考监完考后有些疲惫又略带如释重负地坐在大巴车上。那稚嫩的童声在耳边萦绕不绝,自己也感觉随着歌声飘到江南水乡。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湖面上,一群采莲的男男女女,尽情地嬉闹,尽情地歌唱。那情,那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鱼翔浅底,芙蓉撩水;美女少年,才子佳人。此时此刻,我才深刻地理解:"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首词了。江南这个地方似乎已经被诗情画意成了一位大众"恋人"。
人人爱江南;恋江南;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黄绮珊演唱苏轼的《定风波》前面"加了这么一段歌词:
何时起飞何处落定
每一步都云淡风轻
一直寻找一双眼睛
能看清岁月的身影
都说生命是一次旅行
总在穿越自己的心灵
梦有多远爱有多深
原来只是一道风景
之前就在《百家讲坛》栏目里面听康震老师讲苏轼,后来又在图书馆借阅了有关书籍。然后就听到了这首歌,感觉苏轼在我面前真实再真实,然后镶嵌到我的灵魂深处。第一次接触苏轼当然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了。把酒问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我感觉到了李白式的浪漫,落笔潇洒,舒卷自如。而事实上,这其中也暗含了苏轼的无奈,他想与弟弟苏辙团聚而不能,只能千里共婵娟了。尽管如此,他能潇洒自然,积极向上地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他这种心态让他很是可爱,可爱得有点奇葩。奇葩苏轼如《定风波》的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他。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下那么大雨,他就无所谓,还一边吟唱,一边享受。谁怕?我就这样,任性由我,淋湿了大不了还有太阳晒吗。看看这心态。怪不得他总结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搁一般人,提都不想提,心塞。苏轼的一生就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何时起飞,何处落定,每一步都云淡风轻。无所谓官大官小,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就好;无所谓贫穷富有,幸福快乐一定要有。生命是一次旅行,总在穿越自己的心灵。黄绮珊这首歌,把苏轼的处世哲学诠释的入木三分。好歌,经典,永流传。
人的一生中总有许多珍贵的相遇,他乡遇故知;才子遇佳人;美酒加咖啡。而我也遇到了你,一见钟情,永久珍藏。《经典咏流传》的每首歌,都出现在了我的缓存。随时随地,有网没网,我都可以尽情地享受经典之美,音乐之美。爱上了,就是这么任性。
经典咏流传4观后感篇7
今天我和家人一起观看了《经典咏流传》第四期节目,节目的形式新颖别致,内容丰富多彩。看后让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曹轩宾的《别君叹》令我眼前一亮。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人用短短的四句话,将送别友人的心境描写的淋漓尽致,好友即将西去,前路漫漫,不知何年何日再相逢,读来不禁使人潸然泪下。 “低吟白雪逢阳春,送君别去无知音”,充满了肝肠寸断的离别情。优美的词,动人的.旋律,听着听着就潸然泪下。
在语文课上,老师曾讲过,离别诗是古人诗作的一大,而《送元二使安西》更堪称送别诗的“压轴之作”,原先我的认识是肤浅的,经过这样的演绎,我重新认识王维《阳关曲》的重要意义,使我再次强烈感受到:作为一位诗人,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紧紧地血脉相连,才能够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诗人王维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这正是“阳关曲”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但在曹轩宾陕西方言的演唱中更让我体会到了离别之苦。作为一个陕西人,我第一次感觉到陕西方言的大气磅礴,感悟到诗人的愁肠百结。我仿佛看到了诗人送别的场景,不舍、无奈、祝愿,如此哀伤,如此动人,这种凄苦的感觉在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赵家珍老师用南宋古琴的演绎下更让人愁肠百结,以歌和诗,给观众们带来极具画面感的想象和无限回味的余地。
我第一次如此清晰的感受到经典的魅力!立足当下,再造流行,我们的传统文化,才会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经典咏流传4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