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们将阅读的体验转化为内心的感悟,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得以拓展,内心世界也愈发丰富,以下是王科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二十四孝的故事读后感优质8篇,供大家参考。

二十四孝的故事读后感篇1
你看过二十四孝吗?它是一些以“弘扬孝道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为的非常有意义的孝心故事。其中讲述了二十四个生动的小故事,不仅有古代人孝敬长辈的故事,还有当代人如何尊敬长辈的典范,都是值得我们去用心体验的。
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深深的吸引着我。其中有一篇讲述了古人舜的故事,令我感触特别深。舜的父亲是个失明的人,继母又蛮不讲理,他还有个异母兄弟叫象,从小被娇纵惯了,好逸恶劳,游手好闲,娘儿俩成天合计着怎么伤害舜。有一个冬天,刮了几天的北风。风把家里粮仓顶上的稻草都掀翻了,舜就让象在下面帮他递送稻草,自己在屋顶修仓顶。不料这时粮仓着火了。他赶紧跳下屋顶。可是,火势很凶,已快烧到住房了,他顾不得自己,就冲进了火海,先救出了父亲,接着又救出了继母,这时他身上的衣服已经全烧烂了读到这儿,我的眼眶湿润了,舜的行为让我深受感动,继母平时一直伤害他,但在最危险的时刻他还是忘我的去救她,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境界啊!此时,舜不只是教会了我们孝,更是一种宽容大度的心态。
想想舜当时的生活环境,不管继母怎样对待他,舜仍然时时想着孝顺父母,再对比一下我们现在优越的生活条件,我突然感到很残酷,父母平时辛苦的工作,尽可能地给我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让我们吃好的,穿好的,可我们总是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孝”的观念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已经非常淡薄了。我想:我们应该向
这些故事中的二十四位主人翁学习,尤其要向丁巧菊大义劝夫、河南大孝子背母打工、湖北老学生求学救母、北国好男儿割肝救父当代人物好好学习,有句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神州大地最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我们应该像他们那样,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读完这些孝心故事,我觉得我也要更加的尊敬父母长辈,虽然不必像古人一样做那些激烈的行为,但是我也可以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感恩他们,报答他们。
二十四孝的故事读后感篇2
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它都指引着我国人民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让我们从中得到学习和思考。然而古代和现代还有很大差距,并不是没一个故事都让我们追捧和学习,我们要懂得从中筛选,知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百事孝为先”的道德思想,始终根植在无数人民的内心深处。“亲尝汤药”中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百里负米”中仲由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扼虎救父”中杨香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最后放下父亲跑掉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他们内心深处的孝感,让我们从中去学习如何关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孝的传递者源于我们每一个人。在现代社会,我们就应学习了解父母和懂得父母的需要。父母的付出,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或许不好求我们给予他们什么,只是期望我们将来过的比他们好,他们处处为我们着想,时刻为我们担忧,唯恐自己做的不周,这就是父母―我们最可爱的人。因此在我们没有潜质的时候,我们应懂得为父母分忧,让他们为我们放心,而在我们有潜质给予的时候,我们不能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我们对他们的爱,他们或许并不在乎这些,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他们在一齐是他们很快乐的时光。因此,工作在外我们要常回家看看。
孝指引着我们行善。对待每一个人都用善意的眼光,让我们的周围充满温馨。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充满了尔虞我诈,事事都得提防,让很多人感觉很累,当你给出一个微笑的时候,别人会认为你是假慈善,或认为你不怀好意,有什么不轨的目的。干嘛要想那么多呢?此刻真是就应重新温习我们古代文化的时候了。
学习如何孝奉父母,学习在我们的生活中善意的对待每一个人,这是21世纪的我们每个人都就应懂得的,还有待我们去继续发扬。
二十四孝的故事读后感篇3
品读完《二十四孝图》后,我不禁从内心深处发出感慨:“孝”,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孝”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孝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古人常说“百善孝为先”。从古到今,关于孝的感人事迹一直发生,件件都令我们深受震撼。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名叫黄香,他在九岁时母亲就去世了,所以黄香对父亲就更加孝顺、关爱了。严冬时,黄香就在父亲睡觉之前先钻进被子,用自己的身子把被子捂热,为的是让父亲能温暖舒适的睡个好觉;酷暑时,黄香就用扇子将枕席扇凉,为了让父亲睡的凉快,自己不惜累的满头大汗。亲朋邻居知道后,都称赞黄香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黄香长大后,当上了大官,但他体恤百姓,孝顺父母,百姓们都颂扬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曾有一个感动了全中国的故事,它让天下的母亲收获慰藉。
2004年,一个叫田世国的人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母爱大如天的真理。在田世国得知其母患得尿毒症后,他便偷偷地去了医院做了血样检查,配型成功后,田世国瞒着母亲,毅然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她。
手术成功后,田世国的母亲恢复得很好,然而,她却始终不知自己换上的肾是自己儿子的。田世国说:“如果我妈恢复得比较正常,器官排斥的比较小,我想这就永远是个秘密吧”。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更是一份拳拳孝子心!
“孝”是华夏文明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儿女恪守的人生准则。《孝经》上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真正做到敬爱自己的亲人,那么他必定会以同样的心态去对待别人。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可见,孝的传统美德意识已经似树根一般,牢牢地扎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丝毫不可动摇。
我们中有谁知道,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而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闻者感叹:我们自己丢掉、忽视的,发达国度的人却要拾起来。对此,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是否应该好好地珍惜古人为我们留下的这宝贵的精神财富?
做“孝”不必轰轰烈烈,作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多一些为父母着想的地方,尽自己所能做一些令父母身心愉悦的事情。
大家共进一步,努力将中华传统美德—“孝”发扬光大!
二十四孝的故事读后感篇4
我从来不曾对外祖母抱有任何好感,准确地说,我讨厌她。
不知为何,我可以对任何人做出容忍,但唯独她不行。
我知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也看过不少书,“扇枕温食”的故事我也知道。但直到读了《二十四孝故事》,至今才懂得何为孝。
我爱我的母亲,但我讨厌我的外祖母。为此我和母亲发生过不少的争执。爱在父亲和母亲中间,或许过多地,我会选择母亲。因为儿时,或许母亲陪伴我的时间更多。
我曾在母亲面前大诉我对外祖母的痛恨之处,母亲并非不为所动,但也无可奈何。我也并非不知道,让她在外祖母和我中间做选择,是很难的。虽然母亲一次次地选择了外祖母。
又一次,我和外祖母闹翻了。又一次,我让母亲伤心了。
那一天,我在外祖母家,外祖母不知为何,从哪儿听来了我曾在她背后如何如何讨厌她的话。她又摆出了她那副仁义无辜的样子。我怒火中烧,破门而出,拿起电话,大声对母亲吼道:“妈妈,你快回来,我们马上返回城里!”外祖母也听到了,她默默地走了。
然而让我意外的是,母亲并没有生气,平静地说:“我知道你不喜欢外祖母,我是你的母亲,她,同时也是我的母亲,你爱你的.母亲,我也爱我的母亲。”
我顿悟,“母亲”一词并非我的母亲一个人的责任,同样,我的外祖母也有。我孝顺母亲,那便要先孝顺母亲的母亲。我从来都不知道,我和外祖母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称呼,而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孝”的意义何在,我想起了《二十四孝故事》里提起的,孝不仅仅是对于父母,而我们最先考虑的应是他们的父母。
因为,像我一样,母亲也曾在外祖母的怀抱里牙牙学语。
像我一样,母亲也曾依偎着外祖母。
像我一样,母亲也爱着外祖母。
我顿悟,我明白了,孝是尊重,孝是行动。母亲,我一定会把孝运用到外祖母身上,我会好好爱她,像爱你一样。
时间悄然煮成一壶沸腾似你的清茶,芬芳依旧,爱依旧,孝依旧。
二十四孝的故事读后感篇5
最近,我看了《二十四孝故事》,这里面叙述了二十四个感人的孝心故事,其中,我喜欢《孝感动天》这则小故事。
这篇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古代的五帝之一,舜。他从小家境贫穷,却生来就孝顺。他的父亲脾气古怪,继母又性情变化无常,同你异母的弟弟象也很不懂事。他们多次去陷害舜,可舜却毫无嫉恨,总是以德报怨。
舜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于是舜耕田种地时,大象跑来替他耕犁,小鸟也飞来为他播种。尧舜听说了舜的事迹后不仅让自己的九个儿子拜舜为师,还把自己的二个心爱的女儿嫁给了他,最后又把天下禅让给了舜。
看完后,我被舜的孝心深深地感动了,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向舜学习,在家中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在学校里做一个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的好学生。
记得在我小时候,脾气太坏,经常肆无忌惮的与爷爷奶奶顶嘴,时常不尊敬他们、孝顺他们,又谈何而来是个乖孩子呢。有一次,姐姐在帮我晒被子,而我却因为找不到心爱的凉鞋,而对奶奶发起火来,心想,肯定又是奶奶当宝贝一样“藏”起来了,每次都这样,不经过我的同意就私自拿走我的'东西,讨厌死了。过一会儿后,奶奶放下手中的活,帮我找到了凉鞋,我穿上了,可嘴里却还在不情愿的嘟囔着,烦人。我对奶奶向来都是这么的不尊敬,也不孝顺,直到我长大后,才真正懂得了什么叫亲情;什么叫敬;什么叫孝顺;什么叫奶奶对我的爱。
孝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妈妈曾经与我讲过,百善孝为先,所以,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二十四孝》是我们必定要看的。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孝顺的人,向《二十四孝》中的人物学习,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二十四孝的故事读后感篇6
美德是中国的一种伟大精神。最近我阅读了道德故事——二十四孝,情节感人,让人不禁被他们的孝道所感动,心中油然升腾起深深的敬佩。
?二十四孝》主要讲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个孝敬父母的故事。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亲尝汤药》和《弃官寻母》。《亲尝汤药》主要讲述了汉文帝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怠慢。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以便母亲随时照用,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亲口尝过后才让母亲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礼仪,人丁兴旺,使西汉十分发达。汉文帝作为一位皇帝如此孝顺,怎能不让人敬佩。他更让我明白了一个人无论都忙,无论自己的事业多么重要,我们都不能对父母不闻不问。不管工作多忙,不管路有多远,都要心系父母,都要常回家看看。其实父母要的并不多,一声嘘寒问暖,足以抚慰他们孤独寂寞的心灵。
更让我感动的是《弃官寻母》。朱寿昌七岁时,生母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朱寿昌做官后,行四方寻找母亲。找到线索之后,他便弃官寻母。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在陕西和母亲相遇了。多么感人的孝子啊!
这时一个声音在脑海中不停地问:“孙天乐,你呢?你是一个孝子吗?”“当然,可是有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会因为一些小事,冲着妈妈发脾气,让妈妈很生气。那一次,我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两包薯片,准备明天吃。可是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妈妈竟然正在吃我的薯片。我很生气,对妈妈大吼道:“你为什么吃我的薯片,你赔我。”“儿子,薯片这种油炸食品,你不能多吃,我煮了又有营养又好吃的鸡蛋,你快起来吃吧。”“我不吃,我不吃,我就要你赔我的薯片。”就这样我闹得妈妈很头疼。现在想想真惭愧啊!妈妈为了我的身体发育,让我少吃不健康食品,我竟然冲她发脾气。就算是又有营养又好吃的东西,我也不能只想着自己啊!
我以后一定孝顺父母,一定不让父母操心,更不能让他们生气。
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人们必须有的精神品质。而孝道是拥有美德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有人说“教”就是孝道的文化。曾经我们可能都犯过错,但我们只要好好学习孝道的文化,并践行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好人,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二十四孝的故事读后感篇7
自从母亲给了我这本《古代二十四孝故事》,我便每日沉浸在书海里。这本书主要讲了舜、闵损、陆绩、黄香等人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这一个故事让我学会了感恩父母。
就是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刘恒。刘恒贵为一国之君,却每一天尽心尽力地服侍一病就是三年的母亲,还勤理朝政。这样的孝心实在让人敬佩,也难怪刘恒能得天下人心,开创出“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这也是行孝道的结果,也是他让我学会了孝敬父母,感恩,回报父母。事实上,在社会上,正因父母年老多病需要花钱而不愿意赡养父母的人有许多,有几十万人还是“啃老族”,而我觉得,父母生你养你,让你长大,真的就不求回报吗?虽然嘴上这样说,但是,一杯水,一句话都会让他们心满意足,让他们在别人面前夸你敬孝道,回报了他们的养育之恩。
我的话说完了,期望大家也学会感恩父母,哪怕是一杯水,也会让父母感到温馨。
二十四孝的故事读后感篇8
大家都说“百善孝为先”,这么多善举当中孝是排在第一位的,然而,大家知道古代的人是怎样尽孝心的吗?这个暑假我读了二十四孝的故事,让我给大家讲个卧冰求鲤的故事吧: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因为小的时候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很不慈爱,还常常在王祥父亲面前搬弄是非,父亲渐渐对儿子也冷淡了。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王祥不计前嫌,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到鲤鱼,正在他祷告的时候,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突然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他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大家看,王祥不仅有一颗纯洁的孝心,我觉得他还有宽宏大度的品质,他的继母居心不良对他心存厌恶,还借着父亲百般刁难他,而王祥不管继母怎样,总是孝敬她,尊敬她,为了继母的爱好历经千辛万苦。虽然故事的结尾没有写到继母,但我想继母一定被王祥的孝心感动了。
除了这个故事,二十四孝里还有忠孝双全的'沈云英、打虎救父的杨香、弃官奉亲的潘岳、卖身葬父的董永、都能给我们带来感动。
读完二十四孝,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我突然觉得满足。因为我们现在不愁吃,不愁穿,一直在长辈的爱中成长。有什么事都可以由家长代劳,我们有什么需要他们总是尽量满足,身体不舒服或受到打击,前来关系的也是他们,指导学习,纠正错误的还是他们。长辈给予我们太多的爱,我们应该孝顺他们,不用像古人那么极端,泡一杯茶、捶一捶背、洗次脚、或是使成绩提高往往就是孝顺长辈的最好方法。
让我们怀着一颗孝心孝敬长辈吧!
二十四孝的故事读后感优质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