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读后感6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记录下阅读时的感悟,便于日后回顾和反思,写读后感可以结合时代背景,探讨书籍的现实意义,下面是王科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觉醒年代,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觉醒年代,读后感6篇

觉醒年代,读后感篇1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思想的波涛卷起巨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有人说始终以人民为本,有人说始终以和为本,还有人说始终以人为本……

一百年前,一艘小船在浙江嘉兴南湖上停泊着,并不起眼的它,却庄严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它就是红船。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它现在正带领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告诉了我们青年不能因循守旧,刻舟求剑,必须有力潮头敢为人先。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我总是在想,那时候的青年到底该是有多清醒,在一片混沌的中国,选择了一条这样的道路,选择了一条当时虽然很难成功,但成功了定然可以救人民于水深火热的路。

一百年后的.今天,现今的青年只有始终充满朝气锐气,才能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续写不朽传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我很幸运生在一个这样的时代,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这样的大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能否应对好这一大变局,关键要看我们是否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青年,是这个时代的顶梁柱,越是乱云飞渡,惊涛拍岸越要处变不惊,越要像我们这样的青年站出,扛起这个国家,接过上一代的接力棒,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长江后浪推前浪,两百年前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表明了中国青年的立场,中国青年们要一个统一的中国,要一个思想先进的中国。两百年后的我们,日夜受到马克思主义熏陶,生活在一个经济发达,人民幸福指数高,安全的国家——中国。

上一辈青年创造了一个奇迹,创造了人类社会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今天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向前辈们的理想进发,如今我们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为严峻。我们不能忘了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于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

有人曾说:“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保持赤子之心,时刻保持警醒,以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以使命鼓舞奋发的斗志,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性胜利。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他的群星闪耀时,亦是我们的繁星璀璨时。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觉醒年代,读后感篇2

20xx年的寒假生活结束了,在此期间,我曾观看了几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内心收获满满。其中,我觉得电视剧《觉醒年代》最能打动我的心,它让我想起了那个时代的中国……

那个时代的中国:战火硝烟,国民愚昧无知,国君袁世凯复辟帝制,镇压了二次革命。最先开始的陈独秀离开日本稻田大学,回国途中,看到已被德国占领的胶州湾,悲愤不已,到上海发表了讨伐信奉五教三纲的袁世凯等人的檄文,也是唤醒国民愚昧思想的良药——《青年杂志》(从第二版起改名为《新青年》,并使新文化运动逐渐兴盛起来了。新文化运动,就好比一株刚萌发的芽儿,一些《新青年》的同人编辑主将的加入,犹如为其增添了养分。而那些毒害国民思想的保皇派与新文化运动所发生的冲突,好像虫子在啃食其茎叶。在与旧文化的搏斗中,战场搬到了北大,斗争也十分的激烈……

在新文化运动已成长到一株能承受风雨的小树时,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李大钊推行马列主义,并与陈独秀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创了红船精神,由此,中国人民逐渐走向了正确的道路。

当我看完《觉醒年代》时,把自己跟这里面的人物进行了一次对比,差距就出来了。当时很多人说“这个中国没救了!”如果我是当时的李大钊,我就想逃避,但是李大钊却反驳了那些人的观点,在与陈独秀的一次谈话中说:“我认为这个国家还是有救的!”很简单的一句话,包含了这个爱国者的伟大情怀,也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当段祺瑞要求蔡元培恢复克德莱的职位时,如果我是蔡元培,我会听从上级的安排,但蔡校长却竭尽全力地反对。正因如此,新文化运动才会成功;共产党才会成立;中国才会焕然一新。正如陈独秀而言:“新文化运动,当下最需要的是人,而不是钱。”

正是有这样的革命先烈,我们才有如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的生活,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使革命先烈的精神得以传承!

觉醒年代,读后感篇3

?觉醒年代》从年初开播以来,一直都没有停止热议。我也想好好欣赏该剧,苦于时间有限,事情繁多,无机会看。趁最近闲暇之余,静心品味该剧。

该剧从配景,到人物性格刻画,再到故事情节的把控,都进行了精细地处理。我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一些了解,但不深入,该剧填补了我的历史漏洞。也把我掌握的近代史和研究生时期阅读的有关工人运动的历史整合起来。但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人物性格的刻画。毛泽东的出场是雨里奔跑,预示着他将会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走向美好的未来。鲁迅的出场是闹市中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接人血,代表着鲁迅会唤醒麻木的人民群众。陈独秀面对警察不畏惧,送别儿子不流泪,却因为看到河边驻扎的'贫困百姓而痛苦不已,并立誓要解救他们于苦海。陈乔年和陈延年牺牲时,是面带笑容,表明他们相信革命必将胜利。这一个个场景无不在展示着时代责任以及革命精神。

很赞同某些评论写到:我们用已知的结果来回顾当时的事件,只是觉得他们精神可佳。可是当时的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建设美好社会,亦或是这条道路是否正确,但是他们仍然义无反顾地去探索,去奋斗甚至去牺牲。他们只是不断地去承担他们那个时代该承担的责任,至于以后,他们相信会有后来者继续努力探索。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也不断地思考应该着重教授学生什么?这部电视剧给我的启发是,应该要把承担时代责任作为自己课堂的灵魂。

觉醒年代,读后感篇4

顾名思义,《觉醒年代》讲述的是中国觉醒年代时,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历程。它不仅仅是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到来,它更是为了让今天的中国人,让当代的青年人回顾党史,不忘初心。

第一集,袁世凯对外卖国,为了当上皇帝,他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签订了日方“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打算复辟帝制。但是他的复辟行经不得人心,爱国青年共同奋起,一片倒袁爱国的声音纷纷涌现。一系列故事便由此展开,《青年杂志》问世,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宣告诞生。

纵观前九集,其中可以触动心扉的,当属蔡元培初到北大的就职演说。

当时,蔡元培接受了大总统黎元洪的任命状,正式出任了北京大学的校长。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百日维新期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总的来说,在当时,北大是一所腐败,封建的所谓“大学”。学生们都是富家子弟,大多数人都是一心想当官发财而来此求学,而蔡元培的到来,无疑是犹如一束阳光,照亮了北大黑暗的局面。

在一片掌声欢呼中,蔡元培缓缓走上演说台,他往台下望了望竟作文然也恭敬地向前迈出一步,鞠躬还礼,在此,他与北大的.一众师生约法三章:

“予今长斯校,请以三事为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

二曰砥砺德行……

三曰敬爱师友……”

这场著名的演说,简短却不简单。它使北大完成了脱胎换骨,乌云尽散,晓雾将歇,北大已经不是昔日里那个陈腐的“京师大学堂”了,北大,俨然已经成为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还记得演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平时冶游,考试来了,才去翻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多寡,考试结束,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潦草塞责……”

这不正是我的生活现状吗?平日里不务正业,上课时不专心听讲,下课后去操场上无所事事,聊天闲逛。想着离考试还远,应当及时行乐,多快活几天,等快考试了,才嚷嚷着要“考前突击”,临时抱抱佛脚,匆匆翻几页书,考试来了,手忙脚乱地复习一晚,结果成绩往往不尽如人意。放假了,又恢复成往日游手好闲的状态,之前背过的寥几页书,也都忘得一干二净,这可真是“光阴虚度,学问毫无”呀。

蔡公的这一席话,真可谓是如雷贯耳,激荡人心,这番话真真正正地激励了当时的广大青年。哪怕是我现在读着这些句段,心里都会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

现在的我们,还能够在学校中学习;现在的我们,还能够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现在的我们,还能够有老师和父母督促来学习。学习自然也很辛苦,学习当然也更快乐。趁现在为时不晚,请努力学习吧,切莫耽务了自己,再去耽误他人啊。

希望在数十年后,蔡元培的话依然能伴我左右。

觉醒年代,读后感篇5

最近大火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根据同名小说《觉醒年代》改编而成,这本党史主题读物应该勾起了不少中国人的爱国之心。这本书主要讲述了100年前的旧中国是有多么的腐败无能,以及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那样的一个年代成立的。

书中有很多经典的角色,即使这是一本书,但我还是感受到了伟人们丰富的情感。比如李大钊同志在赴刑场时脸上的决然,陈延年同志即使在国民党的人拿刀威胁的情况下任然不愿跪下求饶时的刚强意志。

100多年前的旧中国因为八国联军的原因而显得破败不堪,人们在西方列强的统治领域内只能敢怒不敢言。但是,时势造英雄,在某一个年代总有那么一两个英雄来拯救人们。陈独秀是旧中国为数不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同时,他也是“新青年”报刊的主办者。与此同时,旧中国还有另一位先进的知识分子,名叫李大钊。他与陈独秀二人都不愿看到旧中国的腐败不堪,于是,他们二人便不谋而合,都想创立一个让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的组织。当时旧中国的先进分子几乎都聚集在了北京大学,当李大钊与陈独秀二人提出他们的想法时,便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因为他们也是立志要为国家献身的人。于是后来,便有了如今的.世界第一大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共产党的成立,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的人,就是鲜明的例子。当时的蒋介石,有着当国家霸主的梦,于是他不允许在有国民党的情况下,还存在一个中国共产党。后来,他便想尽办法逮捕共产党的党员。有时,他去抓人时,几乎不需要和别人讲理由。就比如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一个于1927年在上海被捕,一个于1928年在上海被捕。陈延年同志到死都不愿跪下向国民党求饶,我清晰的记得,他当时说过一句话,他说:“革命者只有站着生,绝不下跪!”而陈乔年同志,到死都没有看到妻子肚子里的孩子。

如今,100年过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中国第一个载人飞船成功升天了;100年过去了,现在的中国,再也不是当时受西方列强欺辱的那个中国了,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如今面对美国的针对,我们也敢去正面面对了;100年过去了,中国再也不是当时的那个没有人愿意帮的中国。

当初为了旧中国人民的幸福,而去舍身赴死的人们,您们看,山河换了新颜,在庆国大典上,我们的飞机再也不用飞两遍了,曾经的十里长安街,现在繁华如斯,山河无恙,国富民强。这盛世,如您们所愿。

愿现在的中国新青年们,献吾辈之青春,耀吾辈之中华,护吾辈之华夏。

觉醒年代,读后感篇6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周年。但是我们仍要铭记先烈的英勇事迹。

暑假里一部电视剧火了——《觉醒年代》。我抱着好奇与疑惑,打开了这部深深影响了我的电视剧。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青年人蓬头垢面,破衣烂衫,走上了刑场。但他却仍然带有信念,眼里却依旧有着光。这位青年当时只有23岁。他被铁链束缚了手脚,铁链与地面发出摩擦的声音。周围是一片寂静,除了这点声音别的什么也没有。青年光着脚,越往前走,步伐越沉重。他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他眼中没有一丝的后悔或遗憾,似乎他做出了献身的准备。

这么做真的值得吗?

或许青年也曾考虑过这个问题,但他的`从容告诉我——值得。他不是没有考虑过后果。他也有血,有肉,有心啊。他爱他的父母,爱他的兄弟,他也有感情。但他深刻地意识到这些关系的前提是,他是一名中国人。他也爱他的父母,他的兄弟,但他更爱中国。如果没有了大家,何谈小家呢。回首从前,他笑得真挚开朗,但现在他却显得十分成熟。有多少先烈用最好的年纪换来了革命的胜利呢?只能说是数不胜数。

当战争的号角吹响,革命战士们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又是怎样的情感在推动他们前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用鲜血染红国旗,用生命铸就今天。

他们就是红旗上最亮的星。

他们住在革命的洪流里,胜利的曙光倾向理想一万丈,他们午睡在北风途经的芦苇荡中。他们吃过草根,睡过山腰,他们不放弃,不抛弃,他们是长在岩石里的松柏,是饱经风雨的梅花。他们梦想中的国家美好一片,也终于通过他们的努力实现。

硝烟未停,奋斗的脚步越发坚定。

我们生在阳光下,长在春风里,被甘霖滋润,被花香萦绕,但我们更应该牢记历史,牢记使命。为祖国富强献计,为国家繁荣献身。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国人民拼搏奋斗,今天的中国,在他们的手中创造,在他们的手中改变。因为他们中国才能锦上添花。在将来的一百年中。中国也必将在我们手里繁荣。在我们手中强盛。

电视播完了,但我的心却翻起波澜。浪花拍打着快速跳动的心脏,我知道是未曾演完的历史,在提醒着我,催促着我。

觉醒年代,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儿时》读后感6篇

人物读后感6篇

目标读后感6篇

初二读后感6篇

恐龙读后感6篇

麦田读后感6篇

爱国的读后感6篇

《自由》读后感6篇

胡桃夹子的读后感6篇

《茶馆》的读后感优秀6篇

觉醒年代,读后感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9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