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写读后感时,都是对个人观点与书中思想碰撞的精彩时刻,读后感的写作使我们在书海中不断探索,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灵感,下面是王科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中秋节》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秋节》读后感篇1
?致语文教师》,分别从“成长智慧”“教学智慧”“治学智慧”三个方面,提炼出关于语文教师成长的40项基本修炼,结合作者毕生的教学经验和教训,娓娓道来,是一线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素养的必备书。下面由小编整理的《致语文教师》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总会说,做一名智慧的老师。
那么,怎样做才能成为智慧的老师,什么才是智慧的教师呢?当我一遍又一遍地品读余映潮的《致语文教师》,突然有一种感动甚至一种写的冲动。
余映潮说:我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教师的智慧,初步的诠释是成长智慧、教学智慧、治学智慧。当我读到这儿时,不禁感慨成长也有智慧。
耐力是一种成长智慧。余映潮用自己的耐力塑造着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坚持着自己的坚持,潜心研究与思考,他总有那么多的事情做。他说,当你面对书桌几个小时写不出一个字的时候,当你翻阅大量资料而精疲力竭的时候,你都得平静地坚持,将生命、时间化为工作中、研究中无数优美的细节。
发展自己是我们每个人真正的大事。我们发展自己了吗?我们训练自己了吗?我们可以自己训练自己,磨练的尝试与广度决定着我们的高度,在业务上追求高度的人,就是奋斗方向正确的人。
我们可以随时把思想所得变成文字,渐行渐远,渐行渐深。原来,身为老师有这么多地方需要成长,这么多地方需要发展。
熟谙课堂教学艺术是一种教学智慧。有人以为,教师不就是教好书,考好试吗?余映潮说,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有效、高效。在课堂学习中,有丰富的积累。在语言储存、能力培养、方法养成、情感熏陶、思维培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而切实的训练,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是啊,让学生会读课文,老师首先要会读,读出含义,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
现在的孩子往往喜欢那些《查理九世》等快餐书。在书店,如此之书总是摆在最显眼的地方,那里的书也最吸引孩子们,这样的书我们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呢?我们如何引导孩子阅读课外书呢?余映潮说:教材研讨是语文老师的第一基本功。读好教材,细读、精读、深读、活读、美读,在研读教材上达到读得细腻、读得深刻、读得奇美,才能在教学中深入浅出、进退自如、游刃有余,我们才能如创造_地处理教材。
书中有这样一例,以我读出了小说的味道为标题,写一段100字以内的文字,融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于一体。这设计得是多么灵动啊,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魂。
坚持治学,谋求进步,是一种智慧。对教师来说,研究为了治学,研究能让我们做得更好,为了做得更好,我们应该有优秀的治学方法。
书中的自建仓库法将自己写作的教学资料分门别类地积聚起来,以服务于自己的教学与研究。如自己的教学日记,课后反思,亲手编写的赏析文章&&这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一个苦心孤诣的过程、一个面壁十年的过程,定会让一位脚踏实地的奋斗者化蛹为蝶,脱颖而出。还有精品收藏法、案例分析法、发现命名法等没,这些都是极有训练力度的治学方式。
事例典型且引人,文笔通俗而意美,余映潮在文中所阐述的观点,给我留下了一种理念、一种实践、一种思索&&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去试一试,让我们的学生也去试一试这些方法,我想定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书读完了,思索永不会结束,也许才刚刚开始。
《中秋节》读后感篇2
当中秋节来临的时候,吃月饼、赏月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我想在里赏月那一定别有一般韵味吧!
在墨蓝墨蓝的夜空下,有几颗星星正调皮地眨着眼睛,深绿色的山岗,在宽阔夜空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绮丽巍峨。转眼间,后出现了一道亮光,是什么呢?原来是月亮从面在偷看我呢!由于我是金地。格林郡的业主,所以参加了他们的中秋晚会。各位演员的表演真是美伦美焕啊——有吹笛子、拉二胡和大合唱。当然,我最向往的还不是这个,而是抽奖和吃大蛋糕。可惜只拿到了半块蛋糕……
中秋节我们还去了外婆家。
在外婆家时,我们玩了很多东西呢!
捞水草给鸭子吃时,我还想捞点鱼,等喂好鸭子了以后,我拿起网想捞鱼,结果捞了n多次都没捞到鱼,水草倒捞了好多根。没办法,只能再扔回河里了。
中午给鸭子吃东西时,发现有个像鸭蛋的东东,我叫外公拿来一看,果真是鸭蛋。嘻嘻,原来我的视力不错嘛……
过了一会儿,月亮露出了小半边脸,好像小船倒扣在上,又好像一盏电灯,把可怕的夜空照得色彩缤纷。接着,月亮的肩上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慢慢地爬了出来。最后,它用尽全身力气,终于跳出了。刹那间,似大玉盘的月亮洒下了皎洁的月光,顿时,大地仿佛披上了一层柔和的薄纱,而蓝色的夜空此时变得一片浅蓝,好浅好浅。啊!此时,我真觉得这个世界好恬静、好柔美!
当我对这个月亮赞叹不已的时候,一朵乌云又一次遮住了月亮。于是,那美好的一切又暗了下来。然而,月亮却不甘示弱,仍然放射着光亮,给乌云镶上了一道亮光。一阵风吹来,乌云只好飘到一边去了,银光又照亮了整个(城市、小村)。
在随后的几天日子里,我总能时不时的看见那被黑云遮住忽明忽暗的月亮,而每次看到,总会有些自己的想法: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有些人在学业上碰到了一些挫折,就半途而废,有始无终,但是,有些人却克服了这些困难和挫折,在新的道路上又会焕发出耀眼的光芒,不是吗?
《中秋节》读后感篇3
中秋到了,我跟着妈妈出去买月饼,买完月饼在回家的路上,想起可口的月饼,我都忍不住快流口水了。
于是我盯着月饼盒看来看去,妈妈说:“小馋猫,别把歪主意打在月饼上,小心被发现!”我心里想:不让我吃,我就非吃不可。眼珠一转,灵机一动,有了!我对妈妈说:“妈妈,我来帮你拿月饼吧!”随后,便把月饼夺了过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唰地奔回了家。
回到家,我把月饼放在桌子上,奸笑起来,接着拿出一小盒月饼,心里嘀咕着:“豆沙月饼,我来了!我保证会把你吃掉的。”我左手持刀,右手持叉,顾不上吃东西的礼仪,直接把月饼五马分尸了,接着用叉子叉一小块,放进嘴中。“真的太好吃了,月饼的陷磨得真细,吃起来真好吃!”一定是“嫦娥”做的,怪不得叫它“月饼”呢!我细细品尝,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妹妹看到我笑得很欢,喊道:“我也要吃,我也要吃!”我私心强说:“自己拿!这样你还可以多……”还没等我说完,她就立刻拿了一个蛋黄味的月饼的,开心地吃了起来,我高兴地都快要飞上天了!” 过了不一会儿,我就看见一轮明月从云中探出头来.这个月亮好似一张洁白无暇的笑脸。它甜甜地盯着我看,好象在给我讲嫦娥和玉兔的故事.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它圆圆的,亮亮的.不远处,隐隐约约还有几颗闪闪烁烁的星星.就像在悄悄地说话,并冲我顽皮地眨着眼睛.月亮越来越圆,也越来越亮,几乎没有一点声音,静得像阿姨家睡着的小弟弟.我看看天空,又再看看地面.地面上亮晶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这时我发现在露水中,镜子上,水盆里都有一个月儿的满圆.当一阵风吹过,水中的月亮便酥酥地颤,让人可怜儿的样子.我又蹲在小河旁,看见月亮静静地躺在河水中,给水中的小鱼,小虾点燃了一盏最环保最明亮的灯。我不时的向平静的水面扔下了一块块小石子,月亮就一下子分为了好多道道,就像奶奶额头的皱纹.渐渐地,那月亮就又合成了一轮满满的圆了。
这时,我们听到妈妈的脚步声,我们赶紧把所有的月饼拿到了自己的房间,锁上门,独自享受美味。吃晚饭时,我只吃了平常的二分之一。肚子里的一半空间全被月饼占了。
我喜欢过中秋,更喜欢中秋月饼!
《中秋节》读后感篇4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然后他就做出了“新”,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习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习、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回回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习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平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近实际、最贴近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实践,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科研的冲锋号。
《中秋节》读后感篇5
最近参加了一次教师培训,是教师十大素养之科学素养,借此培训的机会系统的了解了和教师有关的科学素养。原先以为科学素养应该是搞科研的人才需要研究的,通过这次学习明白了原来那是很狭隘的想法,科学素养和我们教师的距离是这样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两方面:
首先从科学素养的涵义来说,包括以下七个方面:①具有科学素养的人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②有科学素养的人在与其周围的世界相互作用时,能准确运用合适的科学概念、原理、定律和理论;③有科学素养的人在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增进对世界的了解时采用科学的过程。④有科学素养的人在与他周围的世界相互作用时所采用的方式与蕴藏在科学内部的价值是致的;⑤有科学素养的人理解和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⑥有科学素养的人通过科学并使其贯穿自己的一生,形成了对世界更丰富、乐观和积极的看法;⑦有科学素养的人具有许多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操作技能。这七方面对于教师来讲,是我们每天处理事情时都要用到的,是应具有的基本素养。其次再从教师的职业特点来说,由于教师的职业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活生生的人,人人不同,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使得教师的工作具有复杂性;教师的工作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就决定了教师的工作具有示范性,另外,教师的工作还有创造性和灵活性以及长期性和长效性等特点。教师的职业工作特点也需要教师要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必须不断充实自己,保持活力,保持发展的动力,以减少工作的不适感和倦怠感。
既然教师需要有良好的科学素养,那么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又应该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呢?
第一,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树立适应创新的科学观、学生观、师生关系观。现代科学观的教学是变“教”学问为“做”学问。
第二,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素质的提高,要依赖不断的学习,不仅可以通过攻取学历的方式来学习,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身不断地积累和留心社会发展变化来学习,还可以读书,看报等等,只具备学科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既能“一专”,又能“多能”。
第三,还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主要还是靠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培训,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大连教学基本功。
第四,要具备科研能力。科研过程本身是教师重新学习的过程,是教师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改善并趋向合理的过程。
第五,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在日常繁重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获得提升的主要渠道就是教研活动和上课实践。
第六,中小学教师要同时具备自然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教师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我将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省和积累,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幸福教师!
《中秋节》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