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的心得可以促进集体智慧的碰撞与融合,记录下来的心得能够成为未来工作的宝贵参考,避免重复犯错,下面是王科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教师家庭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教师家庭心得体会篇1
家庭日常生活中,有现成的情境,紧紧抓住,及时施教,效果当然很好。如果没有现成的情境,家长也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情境,并充分利用它来进行,效果也是很好的。家长利用或创设一定的情境,抓住机会,对子女进行有效的,孩子身临其境,感受和印象都十分深刻,所受的效益往往终身难忘,这是一种高超的艺术。要善于利用或创设情境,家长应努力具备三个条件:
一、要有强烈的意识
要有高度的子女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要时刻牢记家长肩负着“为国教子”的重任,不放过任何一个子女的良好情境。正如我国著名的儿童加陈鹤琴先生指出的:“要知道养育儿女,乃是父母应尽的责任,你能培养小孩,那便是为国尽忠,为人类服务。
二、有敏锐的机智
有时候,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情境稍纵即逝,如果做家长反应迟缓,它便很快消失。当某种情境刚刚出现的那一刻,家长能够敏锐地觉察到、意识到,并且善加利用,进行有针对性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定会收到空口说教难以达到的效果。如果看到孩子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乱抛纸屑、果皮、乱摘花卉不良行为,要立即并予以制止和纠正。
三、要寓于潜移默化中
家长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对孩子来说是无声的命令、行动的楷模。前苏联著名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任何一种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的意图,它的效果越好。”要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知时节”的春雨那样,寓于家长日常良好的言行举止的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之中,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教师家庭心得体会篇2
通过家庭知识培训学习,使我对家庭有了更加深刻的影响和理解,是家长和孩子和学校的和学校互动过程,家长和学校要尊重孩子,了解孩子,根据孩子的情况采趣恰当的措施,也要让孩子了解家长和学校的初衷这样才能起到预期的作用分为家庭、社会和学校。家长不能仅仅关心孩子的智力开发,学习成绩的好坏。我认为,家长应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情感;社会道德;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即家庭。随着孩子的成长,知识教学、智力开发这些一定要由专业教师来完成,即学校。即便家长懂得这些知识,也可能不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和专业老师的方法相矛盾,所以作为家长做好家庭就是对老师工作的支持。下面,我就对女儿的谈谈我的一些心得。
一、“严”字当头,绝对不能走向“宠爱”、“溺爱”
现在的独生子女多了,家庭条件好了,隔代管教,甚至他人管教孩子的现象多了。以上现象均容易导致对孩子的“错爱”、“宠爱”、“娇生惯养”、“自私”、“以我为中心”。本该自己做的事情而要求爷爷奶奶代办。例如,在我所教的高二、高三学生中均出现过父母给孩子盛饭事件。我们绝对不要认为那是小事,我之所以称之为“事件”,是认为这种孩子没有同情心,没有自理能力,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犯错。家长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帮助他克服缺点,同时也严格要求孩子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我要求孩子不要以大欺小,对人要很有礼貌。对待孩子我严格而不专制。专制是强迫孩从
育从,严格管教一定要注重讲道理,以理服人,在对女儿的上,正确的观点我尊重她,不伤害她,在不伤她自尊心的前提下给她讲某些她能理解的道理。
二、时刻注意恰如其分的夸奖
孩子和大人一样也可能面临很多苦恼,例如:有时作业做不出、没有朋友、怕写作文等。我们首先不能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然后要想尽办法帮助解决。此时父母亲的及时鼓励、开导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我会认真仔细地让她向我倾诉烦恼的原因,然后总有一句话:“你一定行的,自己的事情自己能解决,妈妈相信你。”孩子需要鼓励、夸奖。“夸”不仅表明了父母的信心,同时也坚定了孩子的信心。我认识很多这样的父母,他们自己妄自尊大,而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对孩子不公平。孩子都会以自己所特有的手段来回应,他们或者哭闹,或者任性,或者干一些“坏”事来加以回报。“夸”要注意技巧,也要注重方式、方法。孩子考试成绩一般或差时,不要给孩子世界末日之感,多帮孩子找一些原因,关键是找出孩子闪光之处给予夸奖,千万不能让孩子失去信心。
三、努力培养良好的习惯
习惯可分为学习习惯和各种行为习惯。现在的孩子智商都较高,大多数孩子因习惯不良引起学习较差。如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一边做作业一边讲话,或者要大人陪伴做作业。特别可怕的是有的孩子从小做事磨磨蹭蹭,即使他们现在学习非常好,到以后的学习都非常麻烦。所以,我提倡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作业做完,当然还要做好,这样
做的目的,是要培养孩子做事专心致志,敏捷灵巧,提高学习效率。否则孩子很容易出现因学习时间较长,失去学习兴趣,被动学习而厌学的心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我们的言谈举止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不是我们手中的一件物品,她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复杂的人,如果你从小就不能了解透她,不能与之交流,只是依靠父母所谓的“权力”来压服他,那当他上初中、高中时,学习成绩会一落千丈,因为在学习中找不到乐趣,他就会学会说谎,把精力放在交朋结友,沉迷于游戏。经常听到有的家长说“我儿子不怕我们,就怕老师。”其实这种家长的观念有两个错误:一是自己不愿意承担管教孩子的责任,想把责任推给老师,寄希望于老师把自己的孩子管好,自己等着摘果实;二是说明自己根本不会管孩子也不知道怎样管孩子。
家庭是的基础和根本,没有良好的家庭就很难搭起良好的学校。当然,学校反过来也影响着家庭,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很长,同学的交往和老师的鼓励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
教师家庭心得体会篇3
首先感谢学校为我们家长精心安排的这次家庭讲座,感谢谢校长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让家长提高和进步的平台。
听了刘老师的讲座,受益匪浅。刘老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故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传授了在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及方法,让我感慨颇深,深刻领悟到了一朝为父母,终身为老师,认识到了家长所承载的责任有多么大。
刘老师首先讲了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一个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是非常必要的,应该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上,从小事做起,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加以纠正和引导,对孩子生活中的好多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之成为习惯,让孩子在好习惯的陪伴下学习、生活,在幸福中前行。
刘老师还讲到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要多鼓励、多赏识,不要一味的批评,但也不能不切实际的表扬。不要因为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苛责孩子,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并加以指导,同时要积极和老师沟通,和老师一起鼓励孩子,彻底卸掉孩子心理上自卑的巨石,这样的孩子潜能就能爆发。
同时讲到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不要盲目跟风,把孩子送出去住校,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增进父母与孩子心灵的沟通,解除相互的误解,让孩子感到家的温暖以及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有利于培养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
再次感谢学校、刘老师给了我这一次成长的机会,我将把刘老师的家庭理念贯穿到我的实际生活中,并渗透贯彻到今后对孩子的当中。
教师家庭心得体会篇4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一直致力于为我的学生提供最好的家庭支持。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家庭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因此我一直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遇到了许多有趣的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各自独特的需求。我发现,不同的家庭环境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不断尝试新的方法,以便更好地适应他们的需求。
其中一个学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家庭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这个学生来自一个贫困家庭,家庭环境充满了压力和焦虑。她在学校表现不佳,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开始表现出抑郁和焦虑的症状。我发现她的问题后,立即与她的家长联系,并制定了一个计划,帮助她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和自信。
我与她一起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并鼓励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我还与她的家长合作,共同监督她的学习进展,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开始逐渐恢复了自信,并在学习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看到她的变化,我深感欣慰,也更加坚定了我对家庭的重视。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家庭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努力地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支持。我相信,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未来,我将继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潜力。
教师家庭心得体会篇5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心理素质与水平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形成起着关键的影响。7月13、14日,在xx小学的多功能厅,有幸凝听了四位心理专家的讲座,收获良多,特别是xx小学陈晓群副校长关于家庭心理健康的方法与途径的讲座,他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家庭心理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陈校长以自己孩子的成长经历,为我们深入浅出的讲述了她的家庭是怎样孩子的。结合陈校长的讲座内容,我认为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要从以下几点做好:
一、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但它不是生来就有的,所以,作为家长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可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整理自己的房间与学习用品,准备好自己出游的食品,养好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等。
二、培养孩子的义务感
也许有人会说,小孩子还未成年,有什么义务呢?其实不然,孩子生活在集体中就有各种各样的义务。在班级里有打扫教室卫生的义务,在家里有参与家务劳动的义务。如何培养这种义务感呢?笔者认为父母可教孩子做家务,给孩子制订一个家务劳动的计划,每周要求孩子完成一定的家务劳动,或者将某一特定任务交给孩子去干,只有在这种实践操作中才能培养孩子的义务感。
三、培养孩子的挫折感
现代家庭物质条件优越,一些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活中出现一点小麻烦或困难,往往不能很好地应对。为了避免孩子将来可能遇到难以应付的境况,家长在平时可不时地给孩子制造一些挫折,让他们不时地去面对一些小小的挫折,学会自己去应对。
四、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现在的孩子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父母疼爱有加,可为什么他们感觉不到幸福呢?因为幸福是一种感受,需要家长去引导孩子领悟,启发孩子去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什么是幸福,也可让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体验生活的艰苦,从而让孩子能够学会珍惜现有的生活。
五、指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与人际关系,以此影响孩子。家长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成员互相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关心、讲究文明礼貌,家务劳动有分工、也有合作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交往。
其次,建立家庭幼儿园,为孩子交友提供空间。引导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进行交往,在交往中教会他与伙伴互帮互助,多看别人的优点,学会宽容等。再次,家长与孩子平等相处,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必须保持一点童心和童趣,使自己与孩子之间有共同的兴趣和语言,走进他们的心灵,就他们关心的东西展开交流、探讨,在这种亲子互动中培养感情,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教师家庭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
★ 教师家庭总结5篇
★ 教师活动方案5篇
★ 教师总结优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