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个人心得6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学习体会就是谈学习心得体会,写心得时要注重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同身受,下面是王科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国学个人心得6篇,感谢您的参阅。

国学个人心得6篇

国学个人心得篇1

“诵读古诗经典,传承华夏文明”这是我们班黑板报上的一句话,我却不以为然,那些诗文真的有这么大的作用?今天看了青少年经典诵读大赛让我转变了自己的想法。

第一个环节是由小选手们根据提出的汉字写出相关诗句。五个小选手轮番作答,尽管只有5秒钟的思考时间,但他们没有一丝紧张,这需要扎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心理素质。这种难度的题目,恐怕连我家的“大秀才”——老爹,也答不出来吧。但是,这些“小秀才”一个个对答如流,好像脑子里有用不完的内存一样, 供他们储存知识。而且语调铿锵,清晰有力,或朴素清雅,或激昂悲壮,让我充分领略了经典诗文的魅力。

到了下一个环节:道德大考验。到底是怎么个考验法呢?看了规则才知道,所谓“道德大考验”,其实就是和评委吃顿饭。不过这吃饭也是“机关重重”,他们共有六人,但每道菜却只有5份,这该怎么分呢?只见一位大姐姐一进房间便举着水壶给每个人都倒上满满一杯水。另一位哥哥则举簪夹菜,放入他人碗中,别人也觉得不合适,又把菜夹给别人.先人后己,孔融让梨,细小处释放正能量,也许,这也是经典国学的馈赠吧!

当这一集落下帷幕时,我也陷入了沉思:我们同样都是青少年,生活在红旗下,都怀揣着或小或大的梦想,为什么他们却那么了解古诗词、知识储备量那么多,那样重礼节、懂道理呢?他们更聪明?不对。他们条件更好?也不对。那到底是什么呢?我知道了,这是因为他们热爱国学经典,他们从国学经典中汲取了更多的营养。他们行,我们有什么不行?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我们应当少年有志,奋发图强,读经典文,做儒雅人,以古人之智,加今人之长,完善自己,并影响身边的人,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国学个人心得篇2

中国可以是一个经济大国,同时也可以是一个科技大国,但最根本的,中国还 是-个文化大国。 ————季羡林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传统文化更是一个民族能够发展壮大的根基。 而 国学又是什么?准确来说国学对于我们对于这个国家甚至于世界都有着怎么样 的影响呢? 通过这本书, 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学是文化的精髓,它包括我国几乎人尽 皆知的儒家

学说,同时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相关学说,可以说是在相辅相成的。也 就是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很多的方面都这些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首先我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构造。该书分为 10 章,分别是“史” 、 “儒” 、 “禅” 、 “道” 、 “法” 、 “兵” 、 “医” 、 “易” 、 “礼” 、 “食” ,通过对国学精华部分学 习,深感学习国学,弘扬国学精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第一章 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三皇五帝”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三皇五帝到底指的是那些人, 史学界似乎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而实际上,三皇五帝的观念来源于我国先 祖对于宇宙系统的看法。古人认为,宇宙是由静止的天、地、人和动态的金、木、 水、火。土组成的。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也就是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五帝“金帝、木帝、水帝、火帝、土帝” 从书中我也了解到,事实上,三皇五帝代表了我国远古社会的两个时代。 三皇时期代表着从母系氏族转向父系氏族的时代,伏羲和神农是父系氏族的代 表,神农氏族后来又分化为黄帝、炎帝两个部落,再后来又融合为炎黄部落。五 帝代表的时代是三皇之后、夏朝之前的时期。舜帝是公认的五帝之一,夏朝始祖 大禹就是从舜帝那儿获得部落首领地位的。从夏朝开始,统治者从人民的服务者 变为人民的压榨者, 帝位的继承由禅让制度变为世龚制,由此开启了中国历史的 新阶段。

这一章从三皇五帝开始,介绍了非常多历史的知识。像是将皇帝成为万岁是 什么时候? 还有中华民族的姓氏起源啊,还有常说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为 什么呢?等等?? 第二章 儒——“内圣外王、知行合一”的儒家思想 说道儒,最先想到的就是儒家学说的三种主张——礼治、德治与人治。儒 家思想中“德”和“智”是什么样的关系?“孝”和“悌”在儒家思想中又有哪 些解读;儒家的“忠君”思想是如何成为统治工具的?你知道“孔门四科”还有 “孔门十哲” “孔门六艺”吗?历史著名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历 代君王到泰山进行“封禅大典”等等 第二张从儒学的角度出发 体现出了儒家学说对于我国的影响。 接下来开始就慢慢的开始接近我们的生活了 第三章 禅——佛法要义、释义人生的佛学思想 第四章 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要义 第五章 法——以法为教的法家思想

第六章 兵——上兵伐谋、居安思危的兵家谋略 第七章 医——从生命真谛中看中医的高度 第八章 易——大易思维中的周易智慧 这几章可以说就是其他几门学说的补充, 也可以说我国的文化是在这些学说的相 辅相成下前行的,再来是礼,这一章也是我推荐的一章,礼仪这个词并不陌生, 但是深入进去会发现这真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 从自古的那些可以说不人道制度 再到现在简化后的基本礼仪,这一路可以说是崎岖坎坷。 第九章 礼——仁义礼智信背后的国学含义 这一章最开始说的是古代官场中的“夺情”和“丁忧”制度 ,虽然名字有些奇 怪,但是这也确实是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之为“丁 忧” 。服满再行补职。 朝廷于大臣丧制款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 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 。 夺情也就是丁忧制度的 延伸,意思也就像字面一样 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 不参加吉礼。夺情原本少见,但在战场上,原谈不到“丁忧” ,古人称之“墨绖 从戎” ,又称“金革之事不避” 。

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重祖父母, 亲父母的丧事, “自闻丧日起, 不计闰, 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意思是必须请假二十七个月,回乡下守丧,事后再 重返官场。但是为了因应各种局势,“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

唐代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夺情起复制度,但在唐玄宗后夺情已较少见。 然后又有谈及“礼”是古人安身立命和齐家治国的根本吗?为什么说“孝” 是传统文化之根本吗?“三纲五常”对我国古代专制社会的影响;为什么说“三 从四德”是对妇女的压制?古人讲的五礼是什么? 所谓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史记·五帝本纪》 : “岁二月, 东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脩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 ” 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主要内容 有: (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 (2)祭地祗: 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 (3)祭人鬼:祭先 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

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 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 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这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 我本以为会是从头开始的五种礼仪。 像这样容易曲 解意思的还有一个 那就是“长跪” 《战国策》里出现过“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这里的“长跪”并不是长时间跪着的意思而是直身而跪,也叫“跽” 。古时 席地而坐,坐时两膝据地,以臀部着足跟。跪则伸直腰股,以示庄敬。 这一章中还有讲到古代的一些谦称,避讳等等。还有端午节中元节等一些有趣的 故事。 最后一章自然而然当然要数食物,我国地大物博,美食更是让全世界绝口称赞, 谈论国学又怎能少的了食! 第十章 食——饮食文化中蕴涵的国学智慧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它的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是它的文明史的一 部分,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

中国疆域辽阔,气候多样,热带、亚热带、温带、 亚寒带兼而有之;地形多样,江河湖海,山川平原,无一不备,这样就为中国的 饮食与烹调提供了不同种类、不同品质的鱼肉禽蛋、山珍海味、瓜果蔬菜等丰富 的动植物原料、调料。 数千年来,中餐积累了精湛的烹调技艺,仅烹调的操作方法就有:烧、炸、烤、 烩、熘、炖、爆、煸、熏、卤、煎、氽、贴、蒸等近百种,从而形成了各式各样、 千差万别、风味各异的菜系和品种。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约有各式菜肴一万多种。著名的清宫廷宴席菜肴“满汉 全席” ,仅此一桌的冷热大菜就有 120 余种。以这种大菜为代表的中国食文化, 显示出华丽、气派的“天朝”和“帝王”心态,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特点。 中餐的菜肴以色艳、香浓、味鲜、型美而著称于世。其型美,尤以花式冷拼盘最 为突出。它造型别致、五彩缤纷、栩栩如生,呈现出富有意境的景色和图案。那 山川树木、亭台楼阁、花鸟鱼虫、珍禽异兽,尽收盘中。仿佛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给人以享受。

而且中餐每套都以双数为单位,四、六、八、十??等成为一般的 规则,俗话说: “两个盘子待客,三个盘子待鳖” ,追求双数恰恰表现出中国文化 注重“十全十美” ,讲求偶数为利的心理习惯。 餐的菜肴名称也别具特色,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给人以美好的回味。如游龙 戏珠、阳春白雪、银珠牡丹、金玉围翠、玉手摘桃、宫门献鱼等等,五花八门, 应有尽有。充满了诗情画意,有时就是一种立体的诗配画。

我国的食可不光是这些,茶!也是让人自豪的一方面 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 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 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 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 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 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 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 “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 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 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 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 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 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用木头做亭子、凳子,搭设茶室,给人一种诗 情画意。供人们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 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 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 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 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 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 、 “茶道” 的范畴深广的多, 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的原 因。录 俗话说 多读书,读好书。增加一点书卷气,保持心静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

国学个人心得篇3

今年暑假,学校组织老师看国学视频,我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看,不看不知道,一看我就深深地被吸引住了。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一定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学说。

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的引导,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从国学开始。

国学个人心得篇4

20_年x月起我校开展了学习《国学经典与》这门课,它分为四个教学视频。原先我对国学仅仅是明白而已,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经典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构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学习《论语》的收获是有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向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十分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完美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务必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样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师德涵养,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神贡献于工作,敏而勤学,具有丰硕的实践经验,注重道德涵养,

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成为后世教师学习的表率。《论语》中良多篇章都能够看到孔子对师德涵养的相关阐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迪。

1.立志有恒,加强涵养。

孔子强调立志在道德涵养中的主要感化。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成夺志也。”(《论语子罕》)。因此,教师不只要本身,还要学生确立高尚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勤恳的标的目标。

2.自省自克,悔改迁善。

孔子从意遇事要长于进行自我省察,这是道德涵养的主要方式。孔子学生随时对本人的行为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觉问题,避免继续犯错误,这样就起到了自我监视的感化。孔子认为,道德准绳和规范是公共好处的表现,对个人起束缚感化,因此,需要克制自我。长于自克是道德涵养的标识表记标帜。

孔子认为,现实中不具有不犯错的圣人,环节是看待错误的立场。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承认本人犯过错,并认为,过错被别人发觉,是本人的幸运。孔子要求“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知错即改,不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师要尽本人的社会职责,应注重本身的学习涵养,节制博识的知识,具有高贵的道德,这是教人的前提前提。

4.身先士卒,言传身教。

孔子对学生的,不只要言教,更注重身教。他透过严以责己,身先士卒来传染打动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充实说了然身教的主要性。简直,如果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出发生潜移默化的感化。

5.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护学生、关怀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需具备的前提。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孔子关怀学生道德、学业的促进以及学生们的糊口与健康环境,他和学生有深厚的交谊。孔子对学生传授知识毫无保留,做到了“无私无隐”。

6.相信学生,激励学生。

孔子对学生充满期望,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那里包含了青年人跨越老年人、学生跨越教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成长概念。

7.不竭学习,勤恳立异。

国学经典培训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式,长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论语为政》)。教师必需本人经常复习故业,畅通领悟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觉,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只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涵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

国学个人心得篇5

20xx年3月9日,我去参加德顺小学教研室开展的《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教师培训活动。听了许老师和王老师的二节国学公开课,使我感受很多,也令我受益匪浅,更让我明白了国学课应如何上。以下是我这次参加听课的一些体会。

许老师和王老师的这二节课是截然不同的。许老师是用多媒体电脑来上,而王老师是不用多媒体电脑上,二位老师上的`都非常精彩。

首先是许老师上第一节课,她在这堂课中共教了三首诗歌,许老师把重点放在第一首《敕勒歌》,播放精美的画面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采用分组比赛的方式开展诗歌颂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最吸引我的是许老师一边读也哪句诗的意思,学生看着画面一边读出相对的诗句,这有助于学生的记忆,这个方法值得我学习,我认为这也是教学的一大亮点。

而王老师的课使大家的眼球一亮,令我感到课堂很真实、亲切、自然,使我明白了没有多媒体电脑同样能上好国学课。而更让我钦佩的是王老师的课堂充分体现出人文性,也体现出教师的机智和幽默。王老师尊重学生的选择,能学多少就学多少,她采用了搜签比赛诵读的方法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我学到很多技巧和方法。比如:有快读,慢读,拍节奏读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方法,它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也很好。总之,此次活动让我明白了国学教学学生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能背熟很重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读出诗歌的韵味。

国学个人心得篇6

这几天,徐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国学经典》这一本书,并且还给我们打印了这本书里比较好的名言,让我们多背,让这些名言永远做我们的生活导航。我们通过多读、多背,渐渐的了解了这些名言的意思。

就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句吧,我们就可以以字面上的意思来解释这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留取丹心就是留下一片赤诚丹心,照汗青就是要为光照史册留下最精彩的一页。连起来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要为光照史册留下一片赤诚丹心。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没有一个能长命百岁长生不老,所以活着要做一个能牺牲,有意气的人。我们的一生都要向文天祥那样的爱国。

还有一些能琅琅上口而又意味深长的名言警句。比如“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张百岁”、“志小则易足,易则无由进”……一些能启迪人心灵的谚语、名言都能让人滥记于心。这才是读诗、读词的最高境界—读名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国学个人心得6篇相关文章:

国学经典课心得体会精选5篇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优秀5篇

国学培训的心得体会精选7篇

品国学经典心得体会8篇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8篇

省耕国学心得体会8篇

幼儿园国学培训心得体会7篇

读国学通经典心得体会最新5篇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推荐5篇

学国学经典心得体会7篇

国学个人心得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84222